為有竹君伴無憂
為有竹君伴無憂
為有竹君伴無憂
時間:2007-10-06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為有竹君伴無憂
紅木淺刻圓盤 徐秉言
中國的竹制品先秦以前就已出現,均以日用品和生產工具為主。作為藝術品的出現,是在唐以后,能考證的是一種叫“尺八”的樂器,現藏于日本正倉院,唐代流傳于日本,花紋為仕女、樹木、花草、飛禽、蝶蟲,是典型的唐代風格。相反,在中國卻只能從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看到對唐代竹制品的介紹。而從銀川西夏陵區八號陵室出土的竹雕殘片,雕有人物、庭院、假山、花樹等,年代上卻已經是南宋的產品。因竹易蛀易朽,不易保存,現今發現保存的大多是明以后的,尤其作為竹雕藝術品存世的,當為明清兩代。主要流派也為兩大派,即“嘉定派”和“金陵派”,嘉定派以朱松齡為代表的朱氏三代人(第二代的朱纓,號小松;第三代的朱稚征,號三松),精于鏤雕,深淺可五六層,后又創留青等技法。金陵派以李耀、濮澄為代表,不事精雕,而求自然雅趣,經手稍作打磨即成大器。尤以后人張希黃以留青之多少深淺來反映色彩層次。直至晚清,竹雕藝術日漸衰弱。雖在竹子產地浙江一帶產生了不少大家,其地位和影響終不能和上述兩大流派相提并論。
竹雕藝術興盛于明清,主要是文人的追捧,稱竹為君,取其高風亮節,寧折不彎為自喻清高,一日之見,可消百憂。文人居竹、畫竹、寫竹、玩竹,長年廝守,為文房雅玩不可或缺的品種。明清以來的精品很難覓見,但一般竹雕制品稍加留意還是常可見到的,價格也非天價。
竹制藝術品作為雜件被人重新認識后,竹刻藝術這一傳統工藝也愈來愈被人們重視。
現代竹刻大師徐素白(名曉鐘),終身從事竹刻技藝的研究,生前和唐云、江寒汀、程十發、白焦、馮超然等頻繁合作。竹刻表現為書畫,書畫融于竹刻,創作了一件件藝術精品。在他的刻刀下,竹子猶如宣紙,把中國書畫的筆墨韻味表現得惟妙惟肖,尤其在留青竹刻上,突破前人以進刀深淺表現層次性和立體感的傳統手法,而代之以陰陽并蓄的刀法虛實相間,產生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
作為徐素白的二代傳人,次子徐秉言,幾十年來寒窗、瘦竹、苦刀,潛心研學父親的竹刻技藝,傳承上已將其父的表現手法熔為一爐,如出一刀,而且在表現作品的寫意手法上,運用臥刀飛劈,獨辟寫意氣韻,并且在材質的運用上,擴散到紅木和紫檀木上,被譽為武進竹刻的徐氏代表人物。筆者有幸經好友湯兆基介紹,多年前在一次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與秉言相識,談來投緣,意趣相逼,秉言兄囑湯兆基繪梅題款,由他精心操刀,千枝交錯,梅綻數朵,花蕊花瓣,層次分明。數年下來,竹面泛紅,枝梅凸現,似有暗香撲鼻,“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湯兆基的題字屬豪放一體,與畫面氣韻交匯。每每閑坐下來,或閑聊,或獨思,手不離斗竹斗梅,呵之以氣息,撫之以汗脂,包漿漸生,光澤和潤,火氣消退,而人之心情由浮躁轉為清靜,真可謂“一日見竹,百日無憂”呵!
 |
留青竹刻臂擱
留青竹刻臂擱
紅木淺刻筆筒 徐秉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