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動的生命痕跡
沖動的生命痕跡
沖動的生命痕跡
時間:2007-10-06 00:00:00 來源:
名家
>沖動的生命痕跡
陸泓安畫集序言
第一次見陸泓安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她用不著作作品,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件作品。她天生麗質,她穎異天性,已使我無法將她與藝術斷然分解。但她并不想客體地成為藝術的一部分,她的生命激情使她不能不以一個創造主體的身份參與藝術,用創造去展示她的藝術才智。
第一次看見陸泓安的作品讓我感到:很難把這些作品和她這個人乃至她的工作聯系在一起。她的作品粗狂而大氣,各種材料無所不用,根本不像是出自一個女孩之手。如果介紹作品而不介紹作者,你很難將這些作品和一個弱弱的女孩聯系在一起。她的藝術氣質似與她的性別無關,而只與她的內在精神相一致。就工作而言,雕塑不僅需要智慧、需要靈感、還需要體力。雕塑是重體力勞動,雕塑家首先是個“藍領”,一個“工匠”。而陸泓安的嬌小身材似乎與這件大體重的勞動不相稱,也許只站在男人的角度才會這么想,她自己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她選擇了雕塑,從不曾猶豫過。
作為一個雕塑家,陸泓安雖然如“小荷才露尖尖角”,還顯得稚嫩,但她做起藝術來卻從無膽怯之意。她的興趣十分廣泛,她對各種材料充滿好奇,都想嘗試;對不同的形式和表現手法她都有探索的欲望。陶青銅、大理石、重金屬、廢舊材料餓現成品,都能激起她的靈感,她的內心充滿創造的欲望,她在不同的材料領域尋找她的幻想,尋找她的心靈相對應的那個“世界”,并通過這些材料將它們實現出來。
陸泓安的作品大都具有一種“生命自在”的特征。所謂“生命自在”,即無論表現是什么,其作品中都躍動著生命的光焰,充滿著生命的激情,都能現實出一種生命的存在,因為她在完成每一件作品時,都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生命感覺融于其中。因此,當一件件作品從她的手里誕生的時候,就自然留下一種沖動的生命痕跡。
陸泓安的作品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陶藝、鑄銅、金屬焊接和綜合材料。但無論那一部分,都呈現出一種凝重、大氣和渾然一體的效果。她的作品雖然有時有一種浪漫情調,但并不唯美,也不以抒情為特征,更少一個女性藝術家在通常情況下所顯露出的那種纖細柔弱的氣質。在藝術處理上的大膽、隨意,似乎是陸泓安與生俱來的一種品格。她所具有的內在激情和想像力,使她的作品染上了明顯的表現主義風格。若從傳承的角度看,她更接近布德爾而不是羅丹。
陶藝是陸泓安較早完成的一批作品。她對陶藝的制作工藝雖然還算不上熟練,但沒有影響到她個性的發揮。在這個自己創造的世界里,她的想像力變得無拘無束,異想天開的造型,隨心所欲的組合,濃涂淡抹的釉色,雖然多數作品還欠完整,但卻能讓人感到一種創造的“活力內涵”,感到一種飽滿的生命激情。
以人為主題的銅雕作品中,陸泓安更多地是在訓練有素的學院技巧中融入她對生命的思考。這些似乎是隨手捏塑的作品,或寫實、或夸張變形、或抽象表現,但無論取何種方式,都意在對生命的感悟和闡述。可能是對生命現象的言吉問(如〈蒼天的遺憾〉、〈世紀末的沉思〉、〈生命的呻吟〉);可能是對生命過程的思索(如〈童戲〉、〈耐旱植物〉、〈蓄水植物〉、〈老夫人〉);也可能是對生命奧秘的驚嘆(如〈崇拜〉、〈拜日〉)。她將不同形態的人體自然化,喻為“果樹”、“耐旱植物”或“蓄水植物”,以表現她對生命的一種理解。人的一生有時確實很像植物,自然地生長,成熟,開花,結果,衰老,死亡,從生機勃勃到風燭殘年。對于生命過程的思考和表達,使她的作品跟接近了“生與死”這個生命終極命題。
對不同材料的使用是陸泓安雕塑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像鋼筋、鋼板、三角鐵這類隨處可見的建筑材料,仿佛隨手牽羊似地結構到她的作品中來。使其成為當今無處不在的建筑工地的一個縮影,成為對不斷延伸與擴展的中國現代都市空間的一種最富象征性的表現。在此,材料本所具有的表現力,已經暗示出材料所具有的意涵。如果對這一材料的使用能從“架上雕塑”的觀念中走出來,擴展到一個更大的空間,將可能使作品更具有一種精神力度。還有從廢品站撿來的一些廢舊零件和金屬材料,經過巧妙組合,即構成一件極富想象空間的佳作。象《源氏物語》、《邊緣戀人》、《對老紡車的回憶》等均屬這一類型的作品。于前不久參加日本福岡國際藝術展的《大提琴之音》,由漢白玉、不銹鋼、銅絲等綜合材料制成。以銅絲做琴身的倒影,頗似“弦外之音”。而這“弦外之音”的“音源”正是來自被喻為琴身的純潔“女體”。不同材料的相映成輝,使這件作品成為一首永恒的女性生命頌歌。
一個優秀的、具有創造活力的藝術家不應該把自己劃地為牢局限在某一種或某一媒介材料之中,也不應該排除在藝術創造中使用任何手段和任何方式。只要純屬于感覺和表達的需要,就可以超越常規,“為所欲為”。陸泓安在雕塑中表現的活力,正在于她較少清規戒律,較多創造的自由度。在這方面她所具有的潛力和可能達到的限域是難以估量的。他才小小年紀,才剛剛就讀研究生,以她現在所表現出來的靈氣和勤奮,我們有理由相信,她的真正有水準的作品還在后頭,我們只需期以時日。
1999/10/26 完稿于北京上苑徑居
賈方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