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呈現泰雅人紋面真情實錄--訪收藏家田貴實
向世界呈現泰雅人紋面真情實錄--訪收藏家田貴實
向世界呈現泰雅人紋面真情實錄--訪收藏家田貴實
時間:2007-10-06 00:00:00 來源:中新社臺北
收藏
>向世界呈現泰雅人紋面真情實錄--訪收藏家田貴實
 |
在臺灣原住民中,唯有泰雅人有文面(面部刺青)的習俗。然而,留有文面的泰雅老人還健在的已不足十人。田貴實,一位敦厚淳樸的泰雅族后人,眼看這留傳千年的習俗即將完全消失,不辭辛苦地做起了研究自己族人文面傳統的搶救工作。他在自己家里辦起了泰雅人文面博物館。
在臺灣原住民中,唯有泰雅人有紋面(面部刺青)的習俗。然而,目前留有紋面的泰雅老人還健在的已不足十人。田貴實,一位敦厚淳樸的泰雅族后人,眼看這留傳千年的習俗即將完全消失,不辭辛苦地做起了研究自己族人紋面傳統的搶救工作。
走進田貴實的家,映入眼簾的是濃郁的民俗風情。四壁掛滿了紋面老人的巨幅照片以及田貴實自己制作的珠畫作品,屋子里還擺放著很多泰雅族人的木雕。這里也是田貴實的家庭展覽館——泰雅人紋面博物館。
墻上的每一幅照片都給人以視覺震撼,照片里的老人,在額頭及唇角到耳際都有刺青。其中一位老人的額頭紋著五道刺青,“她就是‘五線譜’,一位‘重量級’老人,可惜已去世了。”田貴實指著照片說。
自一九九三年以來,在水泥廠工作的田貴實,業余深入偏遠山區,拜訪原住民泰雅族紋面老人,先后找到古稀之年的紋面老人三百多位,留下了珍貴的泰雅人紋面史料。
田貴實拿出收藏的一套當年族人使用的刺青工具向記者介紹說,泰雅人大約在五至十五歲,必須完成紋面禮俗,這相當于成年禮。男子必須多次狩獵成功,才能在額頭及下巴刺青,女子則要學會織布才能刺臉,而完成紋面的男女從此可以談婚論嫁。所以,對于泰雅人,紋面也是成年象征與榮譽的標志。
在日軍侵占臺灣時期,泰雅紋面人度過了屈辱的歲月。“日本人強行把泰雅族人額頭中間的刺青部分割除,就是用鑷子將紋面的皮膚夾起,再以手術刀割后縫合,而且沒有麻醉藥。” 田貴實回憶這段歷史,難抑心中憤怒。他指著一幅照片說:“這位紋面老人額頭上的疤痕就是這樣留下的。” 他說,不甘屈服的泰雅人和日本人展開抗戰十六年,史稱“太魯閣戰爭”。
為了尋找紋面老人的蹤跡,十多年來,田貴實訪遍了一千多個泰雅人居住的村莊和部落,拍到了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他的圖片及研究成果在美國、新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臺灣紋面人”歷史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田貴實也被譽為泰雅人紋面文化的“保護神”。
現在,田貴實最大心愿是把紋面展覽帶到大陸去展出,把自己研究和保護泰雅文化的成果與大陸同胞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泰雅文化蘊涵的豐富人文歷史。田貴實說,他在泰雅人紋面研究中發現,大陸的黎族和獨龍族也有著與泰雅族相似的紋身傳統。這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兩岸不可分割的親緣關系。“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啊。”田貴實不勝感慨地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