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玩上演一出拍場驚奇
小古玩上演一出拍場驚奇
小古玩上演一出拍場驚奇
時間:2007-09-30 00:00:00 來源:華夏時報
拍賣
>小古玩上演一出拍場驚奇
 |
鼻煙壺不僅在百年前就令清朝皇帝們愛不釋手,時至今日也是海內外藏家的珍寵。日前,佳士得在紐約舉辦的一場Meriem重要鼻煙壺珍藏拍賣,受到了眾多買家的關注。由一對美國收藏家夫婦收藏的鼻煙壺中,一件清康熙御制銅胎琺瑯花卉圖鼻煙壺以65.7萬美元獲得了全場的最高價。同樣關注這場鼻煙壺拍賣的內地藏家認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鼻煙壺藝術品被海內外公私收藏所看重,不僅僅歐美藏家不遺余力地收集,大英博物館等公共收藏機構里的清代鼻煙壺也是嘆為觀止。
歐美舶來的宮廷時尚
“就像清朝的男人喜歡帶扳指一樣,吸聞鼻煙也是當時的一種社會流行。”鼻煙壺研究會顧問、藏家張國良說,這種奇特風習源于歐洲大陸。“鼻煙是用優質煙草經晾曬、發酵、過濾等工序精制而成,由于它有止痛、消除疲勞的功效,自14世紀左右就在歐洲各國皇室、貴族階層中風靡一時了。”
鼻煙隨著16世紀末的西方傳教士一起傳入中國,“在清代的鼻煙壺熱中,皇帝無疑是主要的角色”。張國良介紹,從康熙帝開始,清朝歷代皇帝幾乎無不嗜好鼻煙,不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對鼻煙壺的愛好更甚于鼻煙,所以御制鼻煙壺也就一直無間斷,直至清朝滅亡。
康熙非常喜愛琺瑯器,特邀法國畫琺瑯匠、傳教士陳忠信在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傳授法國里摩日畫琺瑯技藝。宮廷造辦處的匠師們不僅有驚人的仿制力,而且加以創新,畫琺瑯技藝在鼻煙壺的制作上大放異彩。
鼻煙壺在后世影響最大的要數內畫壺,據說以前有個外省小官吏赴京辦事,寄宿一廟內,因無錢續買鼻煙,就用煙簽去掏取粘在壺內壁上的殘剩鼻煙,結果在內壁上畫了好些痕跡。這情景被廟里一個有心的和尚看見了,便用一根竹簽彎鉤蘸墨后,伸入透明的料器壺內,在內壁上作畫,于是就有了內畫壺。
民間傳說給內畫壺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內畫壺是匠師們用鐵砂、金剛砂在煙壺內來回晃蕩、磨擦,使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狀,細膩而不滑,質地甚至和宣紙接近了,于是就可以隨意作畫了”。據藏家介紹,光緒以后內畫壺達到鼎盛時期,涌現出了像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之這樣的內畫名家。
本是舶來品的鼻煙,傳入中國后沒想到帶來鼻煙壺工藝的大發展,而且中國鼻煙壺在18、19世紀風靡歐洲,成為皇室和貴族們相互間饋贈和收藏的高貴工藝品。
小古玩上演拍場驚奇
內地收藏界最為津津樂道的案例,就是收藏家馬未都在1992年把一件花5000元從琉璃廠小攤買的鼻煙壺,帶到香港以6萬港元成交。“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歐美藏家的先知先覺。”據張國良介紹,國內的鼻煙壺收藏在上世紀80年代方正式形成收藏門類,90年代中期達到收藏高峰。但那時在一般人眼中,像馬未都這種花幾千塊錢買一個小鼻煙壺的行為,還是不可理解的。直到1996年北京翰海舉辦了內地第一次鼻煙壺專場拍賣后,鼻煙壺的市場價位才開始以50%至70%的幅度上漲,價格呈現翻番狀況。
世界鼻煙壺拍賣的經典案例,則是佳士得曾分別于2004年的香港、2005年的紐約和2006年的紐約推出的三個鼻煙壺專場,其中第一場總成交超過298萬美元,第二場總成交超過393萬美元,第三場超過317萬美元。
這三場拍賣的鼻煙壺都出自著名藏家李公偉及其已故夫人菊露,他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藏鼻煙壺,其中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西洋人物圖鼻煙壺,2005年在紐約佳士得以550萬元成交,成為了鼻煙壺在海外拍賣的第一高價。
有趣的是,紐約佳士得在9月舉辦的這場鼻煙壺珍藏專拍中的拍品,也來自于一對美國收藏家夫婦。佳士得北京代表處王曼冰介紹,Mary Margaret Young與丈夫Maurice畢生致力于美國及加拿大的商界、社會服務、教育和慈善事業。自從在溫哥華古董店搜購了幾件精美的鼻煙壺后,Mary Margaret Young便與鼻煙壺結下不解之緣。1960年起,她定期到拍賣會和通過古董商搜羅一系列造工精巧、獨一無二的精品。此外,她還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收藏家創辦了《Chinese Snuff Bottles》(《中國鼻煙壺》)雜志,并由其顧問、著名倫敦古董商人莫士撝擔任編輯。
在Mary Margaret Young夫婦的收藏中,一件清康熙御制銅胎琺瑯花卉圖鼻煙壺是康熙時期畫琺瑯鼻煙壺較早的作品(上圖),為內府所制,數量極少,現知傳世只有13件,“這件鼻煙壺是當中唯一帶有原裝琺瑯蓋的一件,非常珍罕”。王曼冰介紹說,經過一輪激烈的競投,這件鼻煙壺由一位買家以65.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93萬元)拍得。
品質重于年代
鼻煙壺集合瓷質、瑪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鑲嵌、雕漆、景泰藍等各種材質,并加以書法、繪畫等各種工藝,材質多樣、工藝繁復,也給收藏者出了一道難題,究竟該收藏什么樣的鼻煙壺?
王曼冰認為國際大藏家的經驗值得借鑒,“李公偉和菊露夫婦收藏的鼻煙壺以藝術性為主,從不為填補某一品類鼻煙壺的空缺而收藏,所藏珍品都大有來頭,并且集裝飾性和象征意義于一體”。
民國,大鑒賞家趙汝珍在《鑒賞鼻煙壺》一書中指出:“惟獨鼻煙壺的鑒別,情況卻不同,它只需鑒別器質的優劣就足夠了,不必考證它的真偽。質料如果確屬珍異,做工又奇巧,無論它是何時出產,也不管它是出自誰人之手,亦為上品。相反,質料平凡,做工一般,即使是康熙、雍正朝所造,并為皇帝所用,也不值錢。”
做了多年鼻煙壺古董經營的張國良認為,收藏老鼻煙壺一定要擁有一雙慧眼,防止購買贗品。受早期鼻煙壺高價的誘惑,現在不少能工巧匠仿制早期鼻煙壺,部分已經達到亂真的程度,不少人購買了這種贗品卻渾然不知。他建議,這種情況下,與其花大財力、精力搜尋早期鼻煙壺,還不如搜集近代名家佳作鼻煙壺。若是抱著把玩的心態,則以購買價格較低的料質鼻煙壺為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