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窖榮耀的背后
國窖榮耀的背后
國窖榮耀的背后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典故的來歷要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舒氏祖先遷居瀘州,建起窖池,開起酒坊,十里香飄。明清時代,瀘州這條酒巷的附近有八家手工作坊,據說瀘州最好的酒就出自這八家。其中,酒巷盡頭的那家作坊因為其窖池建造得最早,在八家手工釀酒作坊中最為有名。人們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里面那一家去買。這巷子最深處的作坊就是舒氏的“舒聚源”。舒聚源經歷了舒家八代人的傳承,最后舒家搬遷,把窖池賣給了溫家,于是改名“溫永盛”。溫永盛是瀘州老窖在清代的商標名,溫家經歷了十四代。所以,瀘州老窖在明清兩代有著22個掌門人的歷史。直到解放后才公私合營。
如今,那條彎曲的酒巷也修建成宏偉的國窖廣場,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卻從這里飛出,伴著瀘州老窖的酒香,香透了整個中國名酒歷史。
甘泉古藝的傳奇
國窖1573現已成為中國高檔鑒賞標準級白酒,其優良的品質除了源于古老的窖池以外,歸根結底,精湛的釀酒工藝才是保障。國窖班目前的生產仍保持了最古老的釀酒傳統工藝,其各操作環節主要靠人工來完成,考慮到窖池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釀酒工人們操作時十分細致、認真,嚴格遵守傳統工藝要求。其生產工藝規范嚴密,流程嚴謹、要求嚴格、管理一絲不茍、有條不紊。在國窖班這個“濃香世界”里,窖泥、糧糟、丟糟、酒甑、酒鍋、酒管,以及一排排像饅頭一樣擺放整齊的酒窖,無不散發出撲鼻的濃香。酒香分子慢慢升騰,散發在空氣中,密布在整個糟房。如果你一跨進國窖班的大門,香氣彌漫,向你擁來,那滋味兒仿佛一下子把你帶進了仙境,難怪當年胡耀邦書記視察瀘州時,曾情不自禁地贊嘆“風過瀘州帶酒香呀!”
國窖班大門左側,有一口龍泉井,經專家化驗分析,龍泉井屬于無色、無臭、透明,呈弱酸性,有利于糖化和發酵,而且水的硬度適宜,能促進酵母的生長繁殖,屬于優良的釀造用水。古人說:“醴泉為酒,泉香而酒洌”、“美酒必有佳泉”,國窖班堅持用龍泉井水釀酒,無疑大大保證了酒品的質量,所產特曲以“醇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后尤香、回味悠長”為特色,在歷屆全國評酒會上都獲得好評,奪取了無數金獎,現已四百年歷史的國窖1573窖池所產國窖1573以其“窖香悠雅,柔和協調,尾凈香長,風格典型”的特點被中國白酒協會定為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
濃香來自國窖班每一代國窖人的絕技相傳,勵精圖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國窖班所凝聚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精神感染力,留給后世無盡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古色古香的工藝
“釀酒沒有三百斤的毛力是不能進入釀房的,甑桶蓋子(白木材料)有800斤,要4個人抬,每天要抬9次。”據國窖班的師傅介紹。
“車間里,工人們忙碌著裝窖、踩糟、上甑。這幾道工序不用機械,因為是它們的工藝性很強。”舒勇介紹,“踩糟”很有一番講究。糟子倒入窖池后,要求工人們用腳將糟子逐層踩緊。踩糟工人下到窖池中,總是先沿著窖邊踩兩轉,再到窖心輕輕地踩一遍。只有這樣,才可望釀出好酒來。“上甑”也全靠手工操作。上甑時,工人們總是端起一大撮箕糟料,吃力地走到甑邊,又輕輕地將糟料一層層輔撒到酒樽內。這叫做“輕撒勻輔”“回馬上甑”,如果撒得不輕,鋪得不勻,就會影響“蒸糧”、“蒸酒”的效果。
又拿“續糟混蒸”來說,它要求裝甑時,既要裝經過發酵的糟料,又裝未發酵過的生高粱粉,蒸酒蒸糧同時進行。糟糧循環往復,連續使用,所以有“萬年糟”之稱。這種混裝法,在酒中增加了糧的香味成分,使它更醇和、豐滿,甜味更好。高粱從母糟中吸收了部分酸分與水分,為糊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蒸完酒液以后,尤其是在重蒸原料的一段時間內,母糟中會有更多的揮發酸被蒸去,從而糟中酸度得到降低,更有利于發酵。
再如起窖時,工人們總是先起出一部分糟料后,便在剩下的母糟中挖一個深至坑底長和寬各約70至100厘米的“坑”,然后把坑內滲出的黃水舀凈。黃水會不時滲出,就需要不斷地舀。舀凈坑內的黃水,需要用10小時左右的時間,所以這道工序叫“滴窖減水”。采用這道工序的原因,是因為窖池下半部的母糟如果含有過多的黃水,母糟中所含雜質必然增多。而不預先“滴干”,酒味會帶苦尾,影響酒的風味,降低了質量。
釀酒工藝上要求“低溫入窖,”如果入窖溫度過高,會使糟醅發酵升溫過快過猛,使發酵不充分。而入窖溫度稍低,可使發酵較慢,但發酵比較完全充分,有利提高出酒率和酒的質量。
集體智慧的結晶
國窖班的班長是一位身懷絕技的調酒大師。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一捻放在鼻下一聞,就可以聞出起碼500種微量元素。白酒行業協會曾給他做過評估,僅細細的兩根手指,保險價值就達到700萬元。這位傳奇人物叫楊紹弟,是聲名響亮的全國勞模。楊師傅多年來帶出的調酒師,成了瀘州老窖公司的業務骨干,更成為同行企業競相招募的人才。
國窖班的得名,緣于瀘州老窖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的四口“國寶”窖池。四口長方形“窖中元老”呈縱向排列,容積在8至10立方米左右,總占地面積1960平方米,歷經四百余載寒暑完好無損。國窖班也因擁有這批老窖池群而得名。
國窖班前身是明代有名的“舒聚源”釀酒糟房,有史冊考證,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經釀酒大師郭懷玉、施敬章兩度改進技術,當時的瀘州大曲酒已聲名在外;直到明代萬歷年間舒聚源繼承和發展了曲酒糟房,生產了第三代瀘州大曲,并作為釀造瀘州大曲酒的窖池傳承下來。1999年,上海吉尼斯以中國最古老的釀酒糟房將“舒聚源曲酒糟房”國窖班載入吉尼斯大全。老窖池群以“國窖1573”為載體,享譽海內外,1999年開窖大典產出的編號為“0002”的國窖1573贈給了澳門特首何厚華先生;編號為“0003”的國窖1573贈送給了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編號為“0001”的國窖1573擺放在瀘州老窖陳列館內,等待臺灣寶島回歸后贈予臺灣特首;而編號為1999號、容積為1999毫升的國窖1573在中國首屆白酒拍賣會上以18萬元的天價被上海捷強煙草公司收藏,其以“酒中之貴”載入吉尼斯大全。
為此,生產國窖1573的國窖班就受到了國家各級領導、新聞界人士、文藝界名人、全國各地客商的高度關注,平均每年來參觀、學習、訪問的人數超過了兩萬,所在釀酒基地也因此成立了瀘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評酒大師吳曉萍
超高檔白酒“國窖1573”的誕生,包含了評酒大師吳曉萍太多的心血和感情。她賦予“國窖1573”更多的內涵,比如天賦、創造力、回憶、情感……吳曉萍是評酒大師,也是酒體設計大師,國窖1573的酒體是她的杰作。從一開始吳曉萍就親自上陣,從生產到基酒驗收、酒體設計、再到勾調等工序,都由她把關,反復組合,最終創造出了高貴酒體。
吳曉萍生于1953年,她的養父是當時在溫永盛作坊烤酒的烤酒師,她從小就與酒結下不解之緣。每次隨養父去翻窖,她都要悄悄地接些酒喝,經常一個人醉倒在車間里。日積月累,培養了吳曉萍對酒的深厚感情。1971年,吳曉萍開始在車間烤酒,兩年后掌握了瀘州老窖釀酒的全套工藝。在師傅們的指點下,憑著自己長期接觸酒的經驗,吳曉萍逐步摸索出了蒸餾時各段酒質量的感覺。1974年底,吳曉萍認識了當時評酒界的第一屆國家評委葉賢佐,開始了她的評酒生涯,也開始摸索白酒勾調技術。她把不同時期生產出的酒、不同窖齡的酒、不同階段的酒分別裝入不同的壇里加以儲存,并按不同的儲存期加以分類,再進行組合勾兌,逐漸把酒的勾兌完善為勾兌工藝,進而成為釀酒生產工藝中十分重要的關鍵工藝技術。這在全國白酒業是個創新,開創了中國白酒嘗評勾兌的先河。后來再結合氣相色譜分析技術,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酒體設計嘗評勾兌體系。憑著個人的努力和天賦,吳曉萍終于得出了自己獨特的勾調秘訣,并被四川省政府列為“有特殊貢獻的人”。在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名酒活動中,她親自勾調的瀘州老窖特曲再獲“中國名酒”殊榮和金質獎章。
2000年,瀘州老窖公司為弘揚瀘州老窖的文化傳統,成功地開發了“國窖1573”品牌。國窖1573的目標定位是品位極高的消費階層。因其尊貴的品格,悠遠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卓越的質量,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崇。而其在產品概念、品牌質量、外形設計和體現出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等方面都是這些人士的首選。瀘州老窖公司把這一重大的酒體設計任務交給了吳曉萍。從生產到基酒驗收、1573的酒體設計、再到勾調等工序,一一把關,反復組合。最終創出了今天的高貴酒體,讓品質與文化、酒質與包裝絕妙融合。國窖1573一經推出,就風靡天下,成為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并被釣魚臺國賓館作為特供酒。2003年,獲得了國家級原產地保護認證。
如今,國窖1573已成為中國白酒中超高檔品牌,以其可以品味的歷史而享譽全球。可以說,滴滴窖酒中都融進了吳曉萍的心血。吳曉萍說:如果說瀘州老窖特曲是上一輩留給我們的瑰寶,那么國窖1573則是我們這一輩人留給下一代的財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