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成為最貴的奢侈品
當藝術成為最貴的奢侈品
當藝術成為最貴的奢侈品
就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說,飛漲里面有泡沫,也有再定價的合理性,因為過去中國的藝術品價格確實太廉價了,可是快速發展難免泥沙俱下。但愿,這會刺激更多的人不僅僅為了投入和產出而制造垃圾,而是創造出更好的作品:美的,或者開發新的感知能力,或者對現行的社會給予巧妙諷刺的作品。
今年的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剛剛落幕,秋拍又將拉開帷幕。
不僅僅是中國藝術品的價格在飛漲。有統計說從去年到今年全球藝術品平均價格就有了28%的增長,上千名藝術家的最高拍賣紀錄都有刷新。這一撥增長中最醒目的特點是二戰以后的現當代藝術的大躍進。這在美國要歸功于科技股和金融市場造就的新富人們的進入,加上其他玩家的推波助瀾,1950年以前的美國畫派、戰后和當代作品這兩個收藏類別都有強勁表現,讓安迪·沃霍爾、馬克·羅斯科、弗朗西斯·培根擠入了畢加索、克里姆特、凡·高、雷諾阿、魯本斯等組成的“黃金圣殿”。當代藝術明星達明·赫斯特用千粒藥丸制成的作品《春天的搖籃曲》拍得965萬英鎊,他在英國的一個展覽上的部分作品竟然總共賣出了2.5億美元,這些高得離譜的價格讓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市場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
尤其是達明·赫斯特這樣的在世藝術家竟然如此金貴,讓很多藝術交易商也感到難以理解。按道理來講,“古董”要比“當代”更保值,因為作古者留下來的作品數量是一定的,并不會因為時間或價格而增長,比如畢加索的油畫,只有兩千張,你買了一張他就必然少了那一張的機會,在競爭之下價格高也可以理解。可是對在世的當代藝術家來說,很難判斷他到底能活多久、能創作出多少作品來(當然,可以有一個大概的估計),總之比已經在墳墓的藝術家要“測不準”,可是人們依然如此大手筆購進,實足“太瘋狂”和“沒頭腦”。可另一方面,新富的氣質顯然不同于老歐洲收藏家,他們更喜歡和自己所處環境有關的藝術品,就算那些出于投資目的買進赫斯特的人也不是傻子,他們堅信赫斯特還會繼續漲下去,總有更傻的人會進來買下這些作品,“追漲不追跌”,正是人們普遍的習氣。
說來,這似乎和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在高談闊論“流動性過剩”有關,簡單點說,就是富人手里的閑錢越來越多,滿世界在找投資的機會,他們到哪里,哪里的房子就漲價、股市就如瘋牛狂奔。藝術品市場也順帶著張狂的厲害,所以現在全球的藝術品市場都很瘋狂。
就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說,飛漲里面有泡沫,也有再定價的合理性,因為過去中國的藝術品價格相比美國、日本這樣的國家確實太廉價了,如今整個經濟增長,國內資產、商品普遍價格高漲,藝術品自然也要補漲。可是就如同房市、股市一樣,快速發展難免泥沙俱下。不少人抱怨中國這個新興市場的機會雖多,毛病也觸目驚心,從假拍、炒作乃至造假詐騙的陣勢也是前所未有,規模空前。可是這個也不能全怪如今的中國人,之前的薩克遜人也有不少是強盜出身的,后人卻冒充收藏世家,如今看到中國成了新大陸,照樣跑來做生意。
現在,藝術世界仍然有人關心如何反映現實、或者與主流體制對抗,但是更多人在意的是藝術品市場的循環,這已經是世界規模的奢侈品市場了。但愿,這會刺激更多的人不僅僅為了投入和產出而制造垃圾,而是創造出更好的作品:美的,或者開發新的感知能力,或者對現行的社會給予巧妙諷刺的作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