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 清代翹楚
天馬行空 清代翹楚
天馬行空 清代翹楚
清代初期在趙孟頫、董其昌書法籠罩的氛圍中,出現不少注重傳統、恪守帖學的書家,梁同書就是其中的代表。
梁同書(1723至1815年),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90歲以后號新吾長翁。清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學士梁詩正之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賜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他博學多文,詩多雅音,文亦清峭拔俗。擅書法,幼年始習書法,12歲能作擘窠大字,初學顏、柳書體,中年法米芾,70歲后愈臻變化,純任自然,自立一家。與翁方綱、劉墉、王文治并稱“翁劉梁王”,是清代著名書法家之一。著有《頻羅庵論書》、《頻羅庵書畫跋》、《頻羅庵遺集》,《清史稿》有其傳。
清代《履園叢話》中評梁同書書法云:“侍講(梁同書)早年書宗趙、董,惟自壯至老,筆筆自運,不屑依傍古人,故所書全無帖意。先生博學多文,尤工于書,日得數十紙,求者接踵,至于日本、琉球、朝鮮諸國,皆欲得片縑以為快。年90余,尚為人書碑文墓志,終日無倦容,蓋先生以書見道也。”清代《清稗類鈔》評其曰:“山舟學士書法名播中外,論者謂劉文清(墉)樸而少姿,王夢樓(文治)艷而無骨,翁覃奚谷(方綱)臨摹三唐,面目僅存,汪時齋謹守家風,典型猶在,惟梁(同書)兼數人之長,出入蘇、米,筆力縱橫,如天馬行空,汪文瑞、張文敏后一人而己。”
筆者現精選一幅梁同書書法真跡供廣大收藏者鑒賞。
梁同書所書行草書《苕溪漁隱叢話》軸,紙本,縱130.3厘米,橫34.5厘米,為梁同書行草書代表作之一。
據筆者考證,這一行草書作品其內容是節錄宋代胡仔所著《苕溪漁隱叢話》中的詩話,按胡仔,字元任,號苕溪漁隱,南宋高宗初期,奉父胡舜陟之命,編撰《孔子編年》。又考該行草書作品為梁同書73歲(清代嘉慶四年己未,1799年)時所作,距今已有308年的歷史。
這幅行草書作品所節錄宋代《苕溪漁隱叢話》中詩話為:“世間俚語往往極有理者,如云: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若能踐此言,豈有不省事乎。又云:少吃不濟事,多吃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若能守此戒,豈復為酒困乎。《苕溪漁隱叢話》下署“己未冬初,山舟同書時年七十有七。”下鈐二方“山舟”、“梁同書印”白文印。此幅作品章法平穩,行距疏朗,用筆平和自然,這都是繼趙孟頫、董其昌的遺風。書作提按頓挫交代清晰,技法精湛嫻熟,出筆輕疾,柔中蘊剛,結字嚴謹,遒勁俊爽。在運墨上,注重了枯濕對比,濕筆凝重厚實,枯筆蒼勁空靈。作品中行書與草書的相雜變換和諧自然,長長的撇,不拘位置,較多地表現出蘇軾行書的左伸右縮,左秀右枯的瀟灑斜勢。與其大多數秀潤而乏蒼老之氣的作品相比,此作顯得筆力沉著、厚重、蒼勁,在梁同書書跡中屬上乘之作。
該書法藏品經國家文物局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專家鑒定,被確定為梁同書的真跡,并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所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現為國家館藏三級文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