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并非只有卡通漫畫!”
“日本并非只有卡通漫畫!”
“日本并非只有卡通漫畫!”
時間:2007-09-29 00:00:00 來源:新京報
資訊
>“日本并非只有卡通漫畫!”
 |
最大規模當代日本視覺文化展來京,策展人接受本報專訪
策展人住友文彥表示,移居美國的草間彌生并不在乎地域文化差別。圖為此次來展的草間彌生作品。
草間彌生、宮島達男、押井守、池田亮司……9月25日,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當代日本視覺文化展在京開幕。來自日本的藝術、設計、動漫、音樂等各界藝術作品,在北京798藝術區的長征空間、映藝術中心、東京畫廊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展出。日前,策展人片岡真実、住友文彥和金宣廷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新世界”是普遍的憧憬
新京報:這次展覽的主題“美麗新世界”是否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之前提出的“美麗國度”的理念有關呢?
住友文彥:絕對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他現在也辭職了。
片岡真実:這個展覽的主題是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以及中國方面的人士一起互相交換意見后逐漸形成的。我們在中國考察的時候,注意到中國有很多酒店、娛樂設施叫做“新世界”,在一些藝術家的作品中也發現了這些元素,我們覺得這可能是大家一種普遍的“憧憬”,不論對藝術家還是大眾來說都很有意義。
新京報:在這個名單中我們沒有看到村上隆、奈良美智這兩個藝術明星,為什么?
住友文彥:大家都知道的,我們就不必介紹了。
片岡真実:最開始我們列了很多人的名字,最后形成這個名單有很多原因。我們在中國調研的時候,發現大家知道的多半是村上隆、奈良美智這幾個名字。似乎在中國和歐洲,大家了解的都是這幾個名字,而且中國人還是從歐洲繞了一個圈得到的信息。作為鄰居,我們實在太缺乏相互了解了。所以我們這次推出了很多中國人并不熟悉的藝術家。
新京報:我注意到展覽中也包括機器人的展示,這不僅僅是一個視覺藝術的展覽?
住友文彥:是的,這是一個包含設計、建筑、藝術、漫畫等各個方面的視覺文化的展覽。我強調一點,這次我們展示的日本科學未來館的機器人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高科技產品”,而是一些很一般的機器人。因為在日本的文化里,很多普通人都對機器人有興趣,當做愛好在賞玩甚至制作,我們要展示的是文化性的內容而不是科技。
片岡真実:我們是想通過不同門類、不同作品,展示出日本當代視覺文化的面貌。看了這個展覽你可以發現日本并非只有卡通漫畫。此外,展覽也有縱深的展示。從上世紀50年代就出道的草間彌生,一直到70年代才出生的藝術家都囊括其中。
日本人的“末日感”有新理由
新京報:我注意到很多藝術家出生或者住在東京,他們和住在其他地方,甚至海外的藝術家有什么不同?
住友文彥:二戰前的日本藝術家一定要去歐洲才能進入所謂國際藝術圈,戰后的藝術家很多是在本土成長的,有的從本土文化得到創作靈感。當然,草間彌生是比較特別的,她出生在日本,很早就移居紐約,并不在乎文化間的差別。
金宣廷:事實上對當代藝術家來說,住在哪里并不重要,也有日本藝術家住在韓國、德國、英國、法國,即使住在日本國內的藝術家的作品也在國際范圍內參加展覽。
新京報:“末日感”或者說“危機意識”在這次展覽的第三部分出現,這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大主題。相對經歷過慘烈戰爭的老一代藝術家來說,上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藝術家為什么還有這種“末日感”?
片岡真実:對上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來說,二戰、美軍占領等都比較遠了,對他們影響大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泡沫經濟的崩潰、阪神大地震的爆發等等,這是日本人新的焦慮理由。
住友文彥:這種危機意識不僅僅是針對日本社會的,也是針對現代社會中普遍的不確定性。此外,日本人對中國現在的高速發展也有很多不同側面的感受。
新京報:日本藝術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陷入困境,情況是否有所好轉?
住友文彥:漸漸有了好轉,但變化不是很大。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當然和整個經濟的發展有關系。目前來說,不僅僅是中國、印度的藝術市場非常熱,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的當代藝術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 名片
片岡真実:日本著名的私人博物館森美術館的資深策展人、倫敦Hayward畫廊國際策展人。
住友文彥: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策展人。
金宣廷:韓國獨立策展人,曾策劃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的展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