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遙古城里舉辦的“2007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為300多幅參展照片貼上了價格標簽。
在藝術品市場日益“升溫”的情況下,平遙影展作為中國最早舉辦、影響力較大的影展,提出了“展覽照片就是拍賣照片”的理念,引起業內外關注。
“這是一個比印鈔票還掙錢的行業”
事實上,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在2006年就組織了包括法國巴黎拍賣行在內的兩家國際圖片拍賣商和八家國內圖片拍賣商,在平遙縣棉織廠建立了國際圖片交易市場。
今年的展會上,來自國內外的300多名攝影家攜1萬多幅攝影作品參展,其中的300多幅由作者本人定價并貼上標簽,照片完全按拍賣規格進行制作。
作為一種記錄手段,攝影捕捉著歷史的瞬間,記錄下生活的印跡。在國外,攝影作品很早就進入市場,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拍賣場成為與書畫同樣的投資保值產品。2006年,美國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光》以290萬美元的天價被成功拍賣。
但在中國,照片多收藏于家庭相冊內,或發表于報刊上。一些優秀作品被出版社或新聞單位購買,還有的被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近幾年來,藝術品投資收藏熱興起,攝影作品漸漸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新秀”。2006年秋季,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舉辦了影像拍賣專場,解海龍拍攝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以30.8萬元的價格成交;在2006年的連州攝影節上,相當一批中國攝影師的作品被國外攝影評論家和畫廊經理人看中……
河南攝影家姜健認為,攝影是集藝術性、人文性、科學性等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市場是實現其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它能幫助攝影作品更好、更快速、更深入地傳播。
“這是一個比印鈔票還掙錢的行業……”在平遙中國攝影作品投資與典藏研討會上,一位學者這樣說。
機會來時,攝影師慌亂無措
 |
記者采訪發現,前來平遙參加影展的,除了攝影愛好者、參展者,真正的“買家”大多是外國圖片公司和個人,也有部分國內圖片公司。“平遙影展在國內外已有相當知名度,買家可以認識各個層次的攝影師,包括有名的,沒名的。”一位攝影師說。
“攝影家的機會就來了。”姜健說,“但許多攝影家卻顯得慌亂無措。”
建筑工程師姬凌濱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的作品《老宅的述說》《遠去的村莊》《盧氏映像》等多次獲獎,被一些地方博物館收藏。
“我關注的是即將消失的東西。”姬凌濱告訴記者。在此次攝影大展上,姬凌濱的系列作品《洞·景》中的兩張被一名外國人“相中”。對方讓他先開價,他猶豫了一下,說“那就500元吧。”過后一打聽,旁人告訴他說像他那樣的作品,至少得開500美元。
“我對這些(市場)不懂,我就只會拍片子。”姬凌濱懊惱地說。除此之外,法國GAMMA圖片集團看中了他的一些作品,這家公司同時約見了另外11名攝影師商談作品交易。
在中國攝影作品投資與典藏研討會上,記者看到聽會者多是年輕的攝影師,有人對記者說:“這是一塊新鮮的蛋糕,有很多未知因素需要我們學習了解。”
“市場驅動足以改變攝影”
對于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攝影作品市場,投資和發展前景到底如何,不少專家和攝影師心存憂慮。
“金錢可能決定攝影的生命,市場驅動足以改變攝影。”新華社高級編輯、首席圖片市場分析師黃文告訴記者,現在中國的攝影發展還不成熟,偏好觀念性作品的西方交易商可能會誤導中國紀實攝影師:一些優秀的攝影師可能被收藏、拍賣、高價的驅動力抹殺,喪失自己的個性,只顧及拍攝市場上好賣的照片。
由于目前中國沒有攝影史專著,收藏攝影作品比收藏其他門類的視覺藝術作品風險更大,很多投資者其實對攝影的認識不成熟。
“要么買去的是純粹的內容,要么是純粹的形式,價值幾何很難判斷。從另一方面看,這樣很容易催生攝影市場的泡沫。”攝影師莫毅說。
還有的專家指出,中國目前尚無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攝影市場,“行規”也沒有建立起來,市場處于無序狀態。大到攝影作品交易市場、作品估價,小到作品數量、大小、紙張、制作等,都沒有統一規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攝影家、投資家、收藏家、經紀人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力保障。攝影藝術市場的繁榮還有待理念、規則和信譽的建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