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瓶成了寶葫蘆
葫蘆瓶成了寶葫蘆
葫蘆瓶成了寶葫蘆
由葫蘆植物、葫蘆瓷器所帶來的葫蘆文化,送給人們的永遠是美好與吉祥,于是各朝各代的收藏愛好者都將葫蘆瓷器列為首選之一。1995年,一件明永樂青花綬帶葫蘆瓶在北京翰海的拍賣會上以1331萬元的成交價創(chuàng)造了當時內地中國瓷器拍賣的最高價。此后,葫蘆瓶這一器型在拍場上屢有佳績誕生。如2000年,一件清乾隆粉青釉刻纏枝蓮紋雙如意耳把葫蘆瓶在香港蘇富比獲價331.2萬元;2003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了一件清嘉慶霽藍釉描金“福壽雙全”葫蘆瓶,成交價達119.5萬元,高出估價近2倍;2005年,在香港蘇富比付拍的清雍正豆青釉綬帶耳葫蘆瓶也拍出876.504萬元的高價;今年春拍,一件清嘉慶珊瑚紅地描金折枝蓮紋“福壽”圖葫蘆瓶在香港蘇富比以高出估價兩倍的112.86萬元易主。
業(yè)內認為,葫蘆諧音“福祿”,又因多籽,蔓藤蜿蜒,故有“多子多孫,萬代綿延”之意。因此,葫蘆瓶這一器型以其吉祥的寓意契合了不少藏家的心理,也因此深受藏家的喜愛。此外,相對于其他器型,葫蘆瓶存世的精品較少,因此,每每有珍品浮出都會受到藏家不遺余力地追捧。如去年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了一對清嘉慶粉彩纏枝蓮紋葫蘆瓶,此瓶曾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的舊藏,在張宗憲之前,由著名收藏家仇 之收藏,并且類似器型的精品存世較少。在拍場上,這件精品備受藏家賞識,在競相叫價中,以938.736萬元的高價順利易主。可以預見,葫蘆瓶這一寓意吉祥的器型將會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喜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