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有新發現
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有新發現
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有新發現
學西洋畫出身的弘一大師一直關注著國畫,甚至還有國畫精品傳世。今天正在浙江舉行的第二屆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上,這一顛覆舊識的觀點得到了海內外專家的認同。
俗名李叔同的弘一大師,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原籍在浙江平湖,出家也在杭州。由于后人對他的研究多集中在書法、音樂、宗教等方面,加上現在看到的他出家前的畫作多為水彩畫、油畫等,因此大家一直認為弘一對國畫涉獵不多。但杭州師范大學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等地學者卻發現,李叔同雖在1905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但在那個“全盤西化”的年代,卻一直很推崇國畫。
研究發現,在留學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期間,李叔同還發表了《中西畫法之比較》一文,明確說“此種畫法,為吾國所獨具之長,不得以不合畫理斥之”。這篇文章刊載于1910年上海的一份城校刊《女學生》上,類似的觀點在《美術界雜俎》、《圖畫修得法》等不少文章中均有提及。
李叔同不但肯定國畫,而且還有作品傳世。前不久,天津學者就發現了一幅山水畫,左上方題寫“企林先生一笑,弟哀,時同留學日本東京”,落款為“李息”,人們認為,李息就是李叔同。杭師大學者則進一步證實這確是大師作品,因為“企林”就是與李叔同一起留學日本的春柳社社友唐肯,他們在東京一同出學了話劇《茶花女》,當時李叔同飾茶花女瑪格麗特,唐肯飾阿芒。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