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自由:讀王文生的油畫
心靈的自由:讀王文生的油畫
心靈的自由:讀王文生的油畫
我一直對王文生心存幾分艷羨,既艷羨他的藝術方式,更艷羨他生活的方式。
近來,關于文生的傳聞著實不少,就在去年最寒冷的一天,北京橋舍畫廊迎來了王文生個展,其熱鬧的場景雖不能說空前,但著實為這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絲絲暖意。著名批評家老易、雙喜、魯虹也給文生撰寫了專門的評介文章,而老栗、尚揚、進安、石崇等著名藝術家也紛紛前來道賀。一個小小的個展能引來當代藝術界諸多名流的關注,不能不讓人重新審視眼前這個一直喜歡以低調姿態面對一切的王文生。接著,年初又傳來文生在年鑒展上創下了自己不俗的拍賣紀錄,方力鈞在SOHO城茶馬古道餐廳也專門為文生舉辦了畫展,這也讓我心生幾分疑慮,是否因兩個人都對水世界情有獨鐘,是否早年共同的生活經歷使他們在 欲望的都市里倍感真情的不易與珍惜,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在王文生的周圍的的確確聚集著一批既有實力,又有影響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既是的他的良師益友,更是他不斷變換視覺方式并在藝術的征途中進行無止境追求的動力所在。
其實要讀懂王文生的畫,必先了解王文生這個人,文生是一個值得細品的藝術家,你越品越會覺得有味,你會看到一個粗曠當中不乏細致細膩的文生,你會看到一個善良、對生活永遠充滿著一種激情,對藝術永遠懷著一種執著,對未來永遠抱著一種陽光般憧憬的文生。每次和文生相聚,都讓你難舍難離,那種對朋友的關心關切,那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所謂的藝術理想的追求均透過激情的畫布和靈動的手指滲透在亮麗的顏色中。透過其精心營構的視覺圖像世界,讓我們窺探到了一個始終保持著心靈的自由靈光的王文生。
熟悉文生的人都知道,文生自從遷居到北京之后,藝術風格的確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不僅顏色上更加亮麗、活潑、大膽,而且在表現手法上也較以前更加松動、自由,特別是在題材上,以《歡樂的海洋》和《出水芙蓉》等作為陳述自己學術觀點的理由,在這一系列紛繁表象之后,一個更深層的變化則來自文生觀念上的革新,他不再是那個迷戀技藝和灰調子的王文生了。80年代初期盛行的鄉土題材畫風的影子也無了蹤跡,學院派的藩籬,當代藝術的潮流似乎和文生也有著一種距離,《歡樂的海洋》給我們營構的是一個自由、包容、歡快的現實之境。這個視覺圖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藝術視野上越來越寬闊的文生,在藝術語言上也越來越都市化的文生,在生活方式上也越來越小資的文生,在心靈上越來越自由的文生,這種悄然的變化,既預示著文生力圖改變地域文化的長期羈絆,也暗示出文生在文化身份上的一種轉變,因為石家莊相對于北京來說,雖說近在咫尺,但一個是國際化的文化中心,另一個則是文化的邊緣地帶,特別是在當代文化領域,石家莊更是文化的沙漠地帶,那么文生就象這沙漠中的一片綠州,這片綠洲盡管很小、很微弱,但他畢竟使沙漠泛出一絲絲的生機。伴隨著文生出走北京,也使石家莊本土當代藝術發展更了無生氣,雖然他曾傾力邀請老栗、老方、老岳至石家莊開展系列當代藝術活動,以期扭轉當地的藝術生態,但根深蒂固的勢力和盤根錯結的社會網終使這種難得的學術活動交流變成了一種閃現的曇花。
文生是一個天生就受不了任何約束的人,既然本地缺乏當代藝術的土境,那么有著豐富當代藝術營養土壤的北京自然成了文生實現自己的文化理想的向往之地。初到北京的文生,面臨著種種壓力,生活上、家庭里、朋友間,有的是不理解,有的是諷刺挖苦,但文生全然不顧,完全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堅實地默默前行,在不知不覺中出版了個人藝術專集,不間斷地舉辦自己的展覽,頻繁穿梭于羅馬、北京、香港、石家莊之間,它不僅在這些地方都設置了工作室,以保證自己能在任何時候都能把他對藝術社會與人生的激情和思考傾注于筆端,這真應了那句話,“陽光總在風雨之后”。如今的文生愈來愈引起了批評界和藝術界的關注,深圳美術館、石家莊當代美術館均已向文生發出了展覽邀請,5月24日文生又要在香港舉辦展覽,謹以此文
祝文生展覽圓滿成功!
2007年5月11日晨8:00于石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