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兵法 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書法與兵法 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書法與兵法 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時間:2007-09-28 00:00:00 來源:
名家
>書法與兵法 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張濟海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書法與兵法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
遙想三十多年前,我十六歲時憑著一手好字被特招入伍。之后,亦文亦武,修持歷練,成為軍校的一名碩士生導師。我指導的學生獲得了碩士學位,成為優秀的軍事人才;我的書法創作也日有所進,代表作品“厚德載物”被永久性地鐫刻于萬里長城居庸關。朋友們問我,你是如何把書法和兵法統一起來并取得如此佳績呢?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陰陽之變,太極之理。書法與兵法,同出此理,二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一個優秀的書法家,猶如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用筆如用兵,布局如布陣。書法用筆的優與劣,布局的巧與拙,如同軍事上的用兵同樣事關成敗。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奇正是兵法之要訣,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所謂正,是帶有普遍性的一般規律;所謂奇,是特殊規律。兵法與書法都是以奇取勢,以正成和;奇正相生,生生不息。用兵不講奇正則難以取勝;書法不講奇正,就不可能創造出好作品。書法家還常以排兵布陣之法構思書法之章法;以用兵的出沒、起伏、虛實來處理點畫與結構,使書法作品收到意外之奇效。書法的諸多術語則直接來自于軍事術語。如西漢初年的蕭何喻寫字為參加戰陣,他說:“夫出勢法,猶若登陣,變通并在胸前,文武貴在筆下……每欲書字,喻若安營扎寨。”衛夫人在《筆陣圖》中,以用兵的陣勢、武器的銳利、軍事行動的威力等軍事術語來喻書法之筆畫。書圣王羲之在《題筆陣圖》中,喻紙為陣地,喻筆為矛戈,喻墨為盔甲,喻硯為城池,構思即將帥,技法即副將,結構即謀略,運筆出入宛若發號施令,轉折有力勢如破陣殺敵,筆畫飛揚真個是決定勝負了。難怪清代書法大家康有為說:“古之論書,猶古兵法也。”
自古以來,軍人就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從冷兵器時代一直到今天,軍營造就出的書法大家不勝枚舉。相傳,書法的基本工具毛筆就是秦國名將蒙恬所發明;草書也是因適應作戰需要而產生;歷史上許多軍事家同時也是書法家。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亞圣顏真卿都出自軍營。秦代小篆的創始人李斯、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宋代抗金英雄岳飛、清代禁煙英雄林則徐;現代如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陳毅,中國書協首任主席舒同等,他們不僅善于用兵,而且深諳書道,既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同時又鑄情于筆墨之中、揮毫于方寸之間,真可謂文韜武略,兼擅其身。
強調書法與兵法的關系,可以防止書法創作中的無病呻吟,蕩滌萎靡、柔弱、消沉之氣,弘揚陽剛之氣、浩然正氣。我以為,剛柔相濟、出奇制勝,是書法家與兵家的可貴品格。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只是一個瞬間,指揮一場戰斗也是一個瞬間,永恒的是那種深邃的哲思,是游刃有余的書藝與兵藝。墨池之深,蕩蕩乎如江海;書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軍人研習書法,揮毫潑墨,不僅有助于對兵法的理解,而且通過書法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軍人不僅要學會“舞刀弄槍”,還應學會“揮毫潑墨”,能文能武,盡顯當代知識軍人的風采。
書法與兵法殊途同歸。
書法與兵法,將伴隨我終生。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而作 2007年7月23日于抱撲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