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場上的噪音
藝術展場上的噪音
藝術展場上的噪音
眼見著“從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館館藏珍品展”就要結束了,一直著迷于埃爾·格列柯和戈雅的我終于趕在最后一天跑去了中國美術館。其實從展覽開始的第一天我就非常想去,但我實在是害怕在國內看展覽,尤其是普拉多博物館館藏珍品展這種被媒體渲染成公眾事件的展覽,因為熙攘如過江之鯽的參觀者不但不能讓你體會到觀看者的視線、作品、特定的擺放方式所帶來的獨特的觀看空間感,更會制造出可怕的喧鬧聲,讓你恍若置身于北京西客站或是成都九眼橋勞務市場。
果不其然,當我走進美術館的時候,即使是最后一天,普拉多博物館館藏珍品展的展廳內也擠滿了人,我幾乎是在人群的推搡下從一幅畫前面挪動到另一幅畫跟前的。密集的人流完全可以讓人仿佛置身于鬧市。由于幾乎完全不能凝神下來詳察每幅畫的筆觸,我轉而沉浸于另外一種樂趣之中:分辨人群中呼朋引類、評頭論足的聲音究竟帶著哪個地域的口音。
最后的統計結果頗為有趣,展廳里嗓門最大的人基本操著兩種腔調:A,川普;B,四川話。這倒是與北京當代藝術群落籍貫構成的流變相一致,圓明園、“東村時代”是東北籍藝術青年居多,到了眼下的酒廠、“798”和“環鐵時代”則迎來了烏泱烏泱一大堆川籍藝術人士。展廳里的這些川軍不但喜歡像袍哥一樣吆五喝六,更喜歡站在一幅畫前面像站在央視“百家講壇”上一樣發表演說,盡管滿嘴扯的都是“戈雅是歐洲文藝復興四杰之一”這樣驚世駭俗的“把子”。把一種熱火朝天的感覺從布滿川籍民工的建筑工地搬到了藝術展場,這是他們最成功的“川式行為藝術”。
前不久,曾有官方網站上特別提示中國人在國外的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講話,很多沒有出過國的人恐怕還不太明白為何要如此鄭重地強調這一看似雞毛蒜皮的事項。事實上,中國游客的聒噪在國外公共場所不在少數,在歷史建筑和藝術場館中尤甚。據說,歐洲有些博物館已經專門掛出了寫有“沉默”二字的中文標示牌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