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農民博物館:收歸國有為哪般
首座農民博物館:收歸國有為哪般
首座農民博物館:收歸國有為哪般
時間:2007-09-25 00:00:00 來源:光明日報
收藏
>首座農民博物館:收歸國有為哪般
秦公一號大墓遺址。9月23日上午,記者了解到,這座最初由農民集資興建的博物館仍觀者寥寥。資料照片。
2000年8月,陜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村民集資興建了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為了這座迄今中國發掘的最大墓葬的保護與發展,村民們付出了艱辛努力。但由于資金和體制等方面條件的制約,數年來觀者寥寥,博物館運行舉步維艱。近日,傳來了博物館轉換體制的消息——
2007年9月18日,已經寂靜很久的陜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突然熱鬧了起來,伴隨著陣陣鼓樂聲,這個我國首座農民集資興建的博物館正式更名為“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收歸寶雞市文物局管轄,成為國有事業單位。(見9月22日本報2版報道)
從2000年8月8日紅紅火火開館迎客,到2007年9月18日正式收歸國有,“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經歷了坎坷的7年。
驚世發現十年發掘
史載,因雍水穿境而過,鳳翔古稱雍城,自秦國第七代君王于公元前677年在此建都,歷經秦19代國君,前后294年為秦國都城。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遷都櫟陽(今臨潼縣渭河北),后再遷都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由于鳳翔是其宗廟所在,一些大型活動仍在鳳翔舉行,包括秦始皇的加冕儀式。
由于鳳翔在先秦時代重要的歷史地位,尋找秦國古都雍城以及秦公墓葬一直為考古工作者所孜孜求之。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陜西省考古所的一批專家就先后5次在鳳翔探勘,但因先秦墓葬“不封不樹”,故而歷時16年沒有結果。1975年,也就是秦兵馬俑出土后的第二年,陜西省考古所的考古隊又來到了鳳翔。1976年11月的一天,南指揮村一位農民對考古人員說起,他們村里有塊地“很瓷實,不長莊稼”,這引起了考古隊長韓偉的注意。隨后,南指揮村的發現令韓偉和他的隊員們興奮不已,初步勘測地下的大墓呈中字型,為王侯墓特征。隨后,考古隊以大墓為中心,在其附近36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了14座分陵園,49座大、中型墓葬和車馬坑。由此確定了史書記載的秦國建都雍城時的王侯墓葬區位置。
陜西省考古所選擇了一座“中”字型大墓開始發掘,這座墓被稱為“秦公一號大墓”。一場考古大發掘由此拉開了序幕。
發掘歷經整整十年。1986年9月16日大墓開棺前后,全國各大媒體紛至沓來,在國內引起轟動。根據出土文物及測量顯示,秦公一號大墓墓主為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秦景公。該墓長300米、深24米,總面積5334平方米,雖經過漢、唐、宋各代多達247次的盜掘,墓內還是出土了3500件珍貴文物。更令人吃驚的是,墓內不但發現了186具殉葬者的尸骨和棺匣,還發現了“黃腸題湊”葬具。秦公一號大墓比此前所見先秦最大國王墓——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是我國迄今已發掘的最大墓葬。
十年發掘下來,秦公一號大墓占據了中國考古史上五個“最”:是迄今中國發掘的最大墓葬;墓內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掘出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例證;大墓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文字多達180多個。
秦公一號大墓發掘之后,考古工作者又摸清了大型秦公陵園區的“家底”:陵區南北寬3公里,東西長7公里,陵區內共有43座墓葬,大小車馬坑21個,其中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不明身份的“甲”字形大墓,墓葬背西面東,呈雁翎形排列,規模宏大,錯落有致。在馬家莊一帶,還發現了一組保存完好的大型建筑群遺址,總面積有7000多平方米,其中已發掘的秦公祭祀祖先的宗廟遺址,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先秦高級建筑,它填補了西周至漢代建筑發展的空白。宗廟遺址西約500米處,又發現了面積達2.1萬多平方米的布局規整、垣墻完好、五進院落、五座門庭的大型建筑遺址——秦公寢宮。據《史記》記載,建造這座寢宮的主人可能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雍城西北部,還發現了一處春秋早期用于藏冰的凌陰遺址,是文獻記載的大鄭宮的附屬建筑,可藏冰190立方米,證實了《詩經》中“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的記載。
1986年的考古發掘結束后,秦公一號大墓的墓室用沙土回填保護起來,巨大的墓坑任由風吹雨淋,雜草叢生。
農民自己辦起了博物館
考古隊撤離了,出土的文物大部運到西安,南指揮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文物局《民辦博物館暫行條例》出臺,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時任南指揮村黨支部書記趙生祥腦海中成形:“城里人能集資辦廠、辦企業,我們村民為什么不能集資建設秦公大墓遺址博物館?”
趙生祥開始在村中四處游說。在不懈努力下,全村580多戶中,最終有60戶參與了集資開發大墓的項目。集資戶少則千元,多則幾萬元,據趙生祥說,當時融資近70萬元,加上征地、勞務抵資,全村共投入了約250萬元。
從1998年開始,在陜西考古研究所的幫助下,趙生祥帶領南指揮村的村民們集資修筑起圍墻門樓,復原了墓葬棺槨及164個殉葬箱匣,根據史料和相關考古發現模擬出地下宮殿和陪葬器物,建立起了全國首家由農民創辦的博物館——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
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分為大墓遺址區、槨室展覽區、宗廟祭祀區;展出內容主要包括大墓墓壙、陪葬殉人、陪葬品、槨室等場景和近百件復制文物,輔以其他影片、模型及圖文資料,再現了秦始皇先祖當年下葬的情景。從規模上來講,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已經不能再簡樸了:青磚圍起來80多畝墓葬土地,仿秦式門樓內,左邊是發掘到一半的車馬坑,右邊是尚未發掘的墓道,闕樓內是當年發掘留下來的、幾乎沒有任何庇護的墓室遺址和一個480平方米的槨室陳列館。
2000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全國第一個農民自建的博物館建成開放。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友人先后來博物館參觀,各地游客也慕名而來,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一時間成為游覽勝地。
農民博物館陷入困境
但短暫輝煌之后,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慢慢沉寂了下來。這個民營博物館遇到了一系列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問題:年均游客量在5萬人上下,博物館年收入不到10萬元,但用于非文物保護的基本維持費用就要5萬多元。為了能有效利用資金,博物館從村里雇了6名年齡較大的工作人員,每人每天8元工資,在游客多時還得承擔起導游解說的工作。博物館經營舉步維艱之時,連展廳中的燈也只有到游客進入時才打開。
為了改變這種困境,南指揮村的村民們又把眼光投向了秦景公墓旁那個未完全發掘的陪葬車馬坑。2003年,在爭取到20萬元的文保經費后,趙生祥找到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希望能夠共同發掘車馬坑。經過審批后,車馬坑的發掘迅速展開。
但是,這一發掘沒有持續多久。2004年6月,國家文物局專家組一行來到發掘現場視察,當場叫停了這項工程。由于資金不足,這個發掘工程完全是露天進行的,沒有任何防護棚。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指出,文物發掘出來之后一經風吹日曬,會迅速風化或退色,這對文物是毀滅性的破壞。專家組認為,如果要發掘,必須先建防護棚,在室內進行。于是,工程在接近文物層僅5米時被叫停了,這給南指揮村村民的打擊是始料未及的。
“這是全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車馬坑,據專家們估計,這個坑里共有20排車,每排8輛,按當時的4匹馬拉一輛車計算,共有160輛車和640匹馬。如果再按全貌復原300米長的秦公一號大墓墓室,我們就可以向游人展示一個全國未有的5334平方米的地下秦王宮。”趙生祥說。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和保護司領導對農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給予了肯定,但同時指出,大墓博物館的保護項目屬國家的文保工程,巨大的資金需求是農民們負擔不起的。國家當然可以給專項保護經費,但要爭取國家專項保護經費,就必須轉換博物館的體制。
國家文物局的表態,讓南指揮村的村民不得不開始考慮博物館的轉制問題了。
博物館最終收歸國有
“當時由農民集資來創建博物館既是一個大膽創新,又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此前遺址發掘后放置了13年時間,一直無人管理。”寶雞市文物局局長任周方說,“在博物館建成運營期間,農民繼續投入資金很困難,博物館里幾乎沒有專業人才,業務也很難發展。再加上農民們只來自一個南指揮村,無法協調管理整個陵園以及雍城,導致博物館游客人數非常少,一直處于虧本經營狀態。博物館后續開發無力,遺址保護艱難,投了資的農民進退維谷。”
2005年末,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文物局為秦公一號大墓撥出了專項維修資金380萬元。但是,解決秦公一號大墓的難題僅靠一次撥款是不夠的;而長期投入和專業管理,又需要農民集資創建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盡快轉換體制。陷入困境的南指揮村村民開始熱切地期望國家有關部門的及時介入。
寶雞市和鳳翔縣多次就博物館的歸屬及體制進行聯合調研論證,根據文物部門的意見,按照保護文物資源、開發旅游產業的總體思想,寶雞市政府最終決定,將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正式劃歸寶雞市文物局管轄,由市文物局派5名專業人員行使文物保護的職責。先秦陵園博物館成立后,將妥善處理保護國家文物與村民利益的關系。博物館將采取國家管理為主,村民參與的方式運營,原博物館的人員繼續留用,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的其余資產、土地等,在確保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參與先秦陵園博物館統一運營,南指揮村按比例參與博物館門票收入分成。
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更名只是形式,如何使博物館健康發展才是實質問題。“困難肯定會有的,但我們一定會發展壯大。”任周方對博物館的前途充滿信心。他說,今年將投資對有損害危險的一號大墓墓室南坡進行保護,建設4000平方米的車馬坑保護大廳。目前,先秦雍城大遺址保護的總體規劃也正在進行之中。在“十一五”期間,新博物館將爭取資金建造10000平方米的一號大墓保護參觀大廳,完成一號大墓發掘保護的遺留工程,同時還將發掘1到3座形制不同的墓葬及車馬坑,最終形成一個以秦公一號大墓為依托的秦始皇先祖陵園旅游區,建設雍城遺址公園,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當雍城遺址公園正式落成時,游人將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秦始皇先祖當年舉行祭祀和朝拜的宮殿原貌,鳳翔境內也將再現秦人當年稱霸的輝煌歷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