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片紅”票樣
中國古代郵驛通信,源遠流長。博物館三層的“原始通信”和“古代郵驛”展廳,從西到東百余米的展線仿佛展開的歷史畫卷,參觀者既可以體驗到樹葉為信、鴻雁傳書的清新古樸,又能夠感受到秦書漢簡、絲綢古路的波瀾壯闊。另一面的“近代郵政”展區真實地再現了清末中國郵政從創新萌芽到主權旁落的全過程,“洋務運動”中西方新式郵政得以在中國確立,而喪權辱國的清政府卻任由“客郵”入侵,國人的自強不息與末代王朝的昏庸無能形成鮮明對比。走進民國,中華郵政展區和紅色郵政展區如同兩條平行線,一條展示了一度繁榮的中華郵政如何隨國民黨政府一起走向衰亡,另一條則顯示了艱苦條件下誕生的革命交通郵政怎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成長壯大。
一分銀“大龍郵票”票樣
“宮門倒印”票樣
四層的“當代郵政”展廳里,反映了從1949年開始新中國郵政事業近60年不斷發展的光輝歷程,建成聯通世界的郵政通信網絡,召開第22屆北京萬國郵聯大會,神舟五號飛船搭載郵品上天……中國郵政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歡欣鼓舞。
豐富的文字圖片資料、模型和歷史文物,講述的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郵驛郵政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縮影,通過郵驛郵政這面鏡子反射出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和社會變遷。
稀世珍郵齊匯珍寶館
四層的珍寶館是博物館最不可能讓人遺忘的角落。每個特定歷史時期都會有一批特別的郵票,每一枚郵票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其背后的故事都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集郵愛好者。
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是1878年清代海關試辦郵政時期發行的中國第一套郵票,它的發行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的誕生。“大龍郵票”全套3枚,面值分別為一分銀、三分銀和五分銀,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刷廠呈印。圖案是五爪大龍的形象,稱為“云龍戲珠圖”。郵票上中文標識為“大清”、“郵政局”字樣;英文標識為“CHINA”(中國)和“CANDARIN”(海關關平銀分銀)字樣。1988年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時,中國郵電部將其正式定名為“中國大龍郵票”。
有趣的變體票――“宮門倒印”郵票是1914-1919年中華郵政發行的北京一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中面值2元票的中心圖案出現倒印的變體票。它之所以有趣,還因為2元票的中心圖案事實上是北京國子監牌坊,而集郵界卻誤將其視為宮門,故俗稱“宮門倒印”郵票。據考證,此變體票僅流出48枚,為民國郵票中的珍罕品。
記者發稿專用票――“稿”字郵票是1943年淮南交通總站發行的新聞稿件專用郵票,在紅色五角星圖郵票的上面加印黑色“稿”字。由于當時敵人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封鎖,物資供應非常困難,“稿”字郵票所用的紙張很獨特,是當時新華社電報稿紙的背面。這枚郵票專為記者和報社通信員在淮南向報社投稿時貼用,傳世極少。
出師未捷身先死――“小一片紅”郵票原定于1968年11月25日發行,由于北京郵局自行提前2天出售此郵票,中國地圖出版社的一位同志購買后發現在地圖邊界畫法上有問題,當即向單位領導匯報。經核對,郵票上的象征性地圖確與我國現行出版的中國地圖邊界不符。郵電部指示將所有已發行的“小一片紅”郵票全部收回封存。但仍有少量流散在民間,由于數量稀少,很受集郵界的青睞。
藏在深閨的“綠衣紅娘”
 |
“綠衣紅娘”票樣
開館的當天,博物館的前身――郵票發行局的資料室主任、年逾83歲的沙子芬先生也到場,讓沙老記憶猶新的,是那段他和“綠衣紅娘”的故事。
“綠衣紅娘”即“紅印花小字‘暫作洋銀貳分’綠色加蓋票”,由于使用了綠色油墨加蓋,集郵家們給起了這個好聽又形象的名字。1942年在上海第一次出現的時候,轟動了中國集郵界。“綠衣紅娘”全世界已知的現存僅有9枚,7個單枚中有6枚在香港,一枚在國內。唯一的一個直雙連票,就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1983年,我們帶著這個‘綠衣紅娘’在法國巴黎展出了十幾天。本來還要在馬賽等4個城市輪回展出,但后來代表團決定不再展出,因為太珍貴了,世界上就只剩下這么一個直雙連,團長讓我帶回國。”沙老笑著指了指自己的胸前,“我就把這個世界孤品直雙連,‘放’在西裝內的這個口袋,坐飛機從巴黎返回北京,是我一路護送回來的。”
據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朱熠館長介紹,博物館內的珍貴藏品還有很多,本次展出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目前“綠衣紅娘”還沒有展出,但這世界唯一的“綠衣紅娘”直雙連一直完好無損的收藏在博物館中。考慮到博物館地可持續發展,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博物館將會有計劃、有步驟、適時的把館內的珍貴藏品向公眾展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