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愿做文化搬運工
鄒文:愿做文化搬運工
鄒文:愿做文化搬運工
時間:2007-09-24 00: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資訊
>鄒文:愿做文化搬運工
――記二八奧運景觀雕塑國際巡展策展人鄒文
2008年8月,奧運期間的北京會是什么樣子呢?天藍云白,清風習習,人人臉上帶著笑容,到處是鮮花、樹木和綠色草坪……那么,矗立點綴其間的雕塑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2007年8月5日,天陰有風,北京中華世紀壇那根指南的日晷照例顯示著時間的步伐。在北側廣場上,作為奧運倒計時一周年重要官方活動的2008奧運景觀雕塑國際巡展·匯報展開幕了。人們徜徉在300多件展品間,細細地端詳、憧憬地想象。少年男女興奮地爭相指點:“我喜歡這件!”天真的兒童在大型雕塑前快樂留影,一位老人騎著三輪車慢慢駛過,坐車的老伴一邊用拐杖拄地減輕老爺子的負擔,一邊滿臉肅穆地觀賞品評著。投票箱前,人們嚴謹地填寫投入自己莊嚴的一票,寄寓他們對奧運的關切。
活動組委會秘書長鄒文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視著,如同他策劃的歷次雕塑戶外展一樣,再次感受到文化和百姓之間互動的美好。自2005年8月8日活動啟動,從五大洲近90個國家征集遴選優秀方案,2006年6月在北京開幕后多條展線同時并行,北至長春、南到廈門、東到寧波、西至克拉瑪依,澳門、倫敦、香港、首爾、洛杉磯也盡在巡展之列,8月8日,在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前亮相。之后還將續展于羅馬、悉尼、巴塞羅那、華盛頓、東京、聯合國……策劃、執行、聯絡,光來往的文件鄒文就寫了30余萬字;組織、運輸、布展,他和那些展品一樣風塵仆仆。現在,所有的艱辛都得到了報償。
傳達是文化的重要使命
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的鄒文,1962年出生在貴州。16歲高中沒畢業他就頂替父親當了裝卸搬運工,18歲已成為省勞模。雖然之后考學讀書,這7年的工人生涯卻使他樹立了堅定的草根意識。鄒文認為,除了傳承創造,文化還有個非常重要使命就是傳達。因為只有讓最底層的人把握,文化才不會停留在知識分子層面,效應才會不斷擴散加強。“文化要有行動力”,只有貼近現實和百姓的文化,才能變成整個社會的力量。中國是人口大國,大眾文化自覺、審美趣味及素質的提高都顯得遲滯,我們要有緊迫感。
也因此,鄒文選擇了當“導演”,而不是做藝術界的“演員”,“策展人”與文化策劃成了他的事業歸途。
1996年,鄒文策劃并發起了“誠信藝助”活動,通過向北京、上海、深圳、長沙符合申領條件的居民免費提供名人書畫在家陳列的方式,實驗道德力量,呼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為中國當代社會倡導“誠信”并付諸實踐的先驅人物。
1997年鄒文策劃“首屆當代藝術設計大展”迎接香港回歸;次年,策劃“中日美術聯展”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周年,這也是中國國家美術館第一次接受策展人的職業成果;2000年,鄒文在中國藝術博覽會上受聘組織“中國雕塑特展”,特別策劃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原稿拍賣”,引起廣泛關注與爭議;2002年,為響應西部大開發,鄒文策劃組織了“中國西部風雕塑巡回展”,首次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杭州、西安等城市的繁華公共及商業場所通過雕塑宣示社會主流意識,僅在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展出的20天中,即贏得現場觀眾200萬人次。2003年中國雕塑精品展、2004年全國美術作品展雕塑展、2005年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與中國抗戰勝利之“和平·繁榮”雕塑展……這些大型公共藝術戶外展示,令鄒文積累了難得的政府、社會資源及個人策展經驗。
街頭,顯露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梗概
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們能夠最直觀、便捷地瀏覽這個城市表情的地方,就是街頭。街頭顯露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梗概,更是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回顧20世紀每次重要的文化傳播,信息想要盡量廣泛、便捷、有效地告知民眾,都會走上街頭。見證歷史的新聞照片,大部分也取自街頭。所以鄒文希望藝術品遠離美術館的優雅、崇高和珍稀感,直接出現在大排檔中,讓百姓欣賞。“中國西部風雕塑巡回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舉辦展覽時,“我組織了一個盲人專場,他們很多人從來沒有進過美術館,一生中沒有接觸過真的藝術品,來了以后就一群一群撫摸雕塑作品。很多作者在現場流淚。他們說,這是最專業的撫摸。藝術放在大街上,人們恢復了欣賞藝術的平等。”
鄒文感覺遺憾的是,由于常態媒介傳播的盛行,街頭傳播的功能正在衰減,主流文化傳播者已經失去了利用街頭的能力。
想起在王府井的首展,鄒文就忍不住笑:“新聞報道講王府井雕塑成為道德試驗品了。藝術進入公共空間是會給管理者以壓力,但比較風險的階段過去后,它卻會成為道德的催化劑,反過來也會提升每個人的道德意識。”他以鮮花作比喻:最開始,沒人相信鮮花可以露天擺放,最初的鮮花常被摘走拿走。但當鮮花在路邊的開放成為常態,鮮花的丟失率接近零。早期的鮮花犧牲了,激起了道德的防護,換來了文明的確立。同樣,街頭藝術展也在促進著社會的文明。
自2002年全國雕塑巡展以來,鄒文執行策劃并組織的巡展到過42個(次)城市。每個城市,鄒文均親自聯系、接洽,有時要跑六七趟。他事事親力親為,常熬夜指揮布展與撤展。光這些展覽使用的運輸工具就相當9米長的貨運車320多輛次,調動工人、保安數千人次,行程累計7萬多公里,其中的瑣屑不言而喻。
當我為這位放棄著書立說做學問的博士感到惋惜時,鄒文帶著慣常的不急不躁,溫和地悠悠笑著說:“我愿意做一名文化搬運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