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品與師品
畫品與師品
畫品與師品
時間:2007-09-24 00:00:00 來源:
名家
>畫品與師品
——江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油畫家朱志剛側記
阿依古麗
兩年前,朱志剛先生來公司購買畫材時,我們偶然相識。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僅僅認識他,卻對他的油畫知之甚少。只知道,朱志剛是湖北武漢人,來到江南,扎根江南,癡迷于江南水鄉風景繪畫,一畫就是20年,至今癡心不改。
印象中的朱志剛像是飽蘸江南水鄉的汁液孕育出的一道風景,寧靜中蘊藏豐富,率真中凸現睿智,談吐間流露出溫和與豁達,仿佛與作品中的江南水鄉風景融為一體,使朋友們不經意間像喜歡他油畫作品營造的意境一樣,也喜歡了他的人。
今年4月20日,是朱志剛20年藝術創作生涯以來一個難忘的日子,他的“意象江南”首次個人畫展隆重開幕了!這次畫展展出了他近幾年創作的以江南水鄉風景為母題的60件油畫作品,這些傾情之作,像是升起在他藝海生涯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引領前來參觀的賓客穿行于時光的隧道中,回到往日江南水網密布,小橋流水,漁歌唱晚,粉墻黛瓦,亭臺樓閣之中,在荷塘月色,蛙鼓蟬鳴,平波秋月,暖陽冬雪中徜徉……
朱志剛還有這么博大的一個藝術領地,讓我驚訝,令我叫絕!在這次畫展上閱讀他的作品時,我也被他的油畫作品建構的江南水鄉風光深深震撼了。后來才知道朱志剛自小酷愛藝術,自1986年至今一直參加各類畫展,迄今已有近百件作品被國內外機構和私人收藏,今年9月,在深圳舉辦的“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朱志剛的2件作品拍得近6萬元人民幣,且每年都有一二十幅作品賣出,他說:“我沒有掙入千萬元的野心,就這樣,過平常日子,衣食無憂,潛心繪畫,已足矣。”這就是作為畫家的朱志剛的從藝境界,以此支撐,20年如一日,堅持,恪守,淡泊,超脫,于是,在他的腳下,才誕生了一條屬于他獨有的藝術之路。
早在青少年時代,朱志剛就癡迷藝術,涉獵廣泛,小學時就開始讀托爾斯泰、雨果、巴爾扎克、海明威、杰克倫敦;讀唐詩宋詞、古典文學;喜歡電影、戲劇、舞蹈、音樂。曾經幻想當導演,高中畢業曾報考過電影學院,失敗后,他就改變方向,和一伙癡迷于繪畫的同伴一道開始研習油畫。每天從武昌的家中到上班的單位有2個小時的公交車,侯車的時間里,他就拿出本子開始畫速寫。午飯一個半小時,他總是一邊啃著饅頭,一邊在廠區附近的景觀帶畫風景寫生,晚上下班回到家,他匆匆吃兩口飯,又和同伴們聚在一起畫人物素描去了。天天如此,堅持不懈,一年下來,360張素描,他一張不少,就這么努力了兩年。1981年,朱志剛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無錫輕工學院和武漢師范學院。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就讀無錫輕工學院。他說:“當時這樣選擇,就是因為這所學校在無錫,我可以如愿以償地深入江南水鄉,可以近距離認識江南。”
少年時代,朱志剛就在唐詩宋詞中閱讀江南,認識了江南,渴望有朝一日能夠身臨其境,感受江南。唐詩宋詞中諸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誰道東風綠水藍?忽如六蕊漫江南。雪欺怨柳三春絮,夜鎖哀桃二月顏。悵對疏窗搖樹影,愁將殘杏賦詩篇。紅梅未共相思老,惜點一枝落畫間。”“殘陽稻谷香,炊煙耕犁繞,橫笛纏古曲,漁火伴微光,江上紅入海,岸邊綠連山。又踏故時地,風光好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這些描寫江南的詩句至今他還能如數家珍,背誦的瑯瑯上口。詩句中描寫的江南水鄉是他夢寐以求的精神家園,乃至如今,這些江南水鄉意境還經常可以在他的油畫作品中尋到端倪。朱志剛的江南水鄉情結源此而生,像他藝術生命中一泓永不枯竭的泉水,成為他油畫創作的價值取向,成為他藝術創作的靈魂,成了他的根。
四年的大學生涯結束后,朱志剛回到湖北省的江漢大學教授工業設計。一次,他協助一位老教授帶學生外出進行風景寫生教學,老教授驚喜地發現朱志剛繪畫也不錯啊,對學生的指導也很到位,完全可以勝任繪畫教學,經這位老教授推薦,朱志剛又如愿以償地從教授工業設計教學轉行到教授繪畫,走上了油畫教學生涯。從此,朱志剛就一頭扎進油畫教學和油畫創作之中,一發而不可收。
1985年,在中國美術界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階段,德國的表現主義,歐洲的印象派、現代派在中國的美術界掀起泫然大波,中國的美術界沸騰了,朱志剛所在的湖北省各類文化藝術節、畫展層出不窮,他開始參加各類藝術活動,更多的同僚和學院內、外的畫家們對朱志剛的藝術天賦給予充分肯定,這使他信心倍增。
依舊向往江南,依舊愛戀江南。
1988年,朱志剛調到無錫教育學院美術系(即現在的江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繪畫。
回到江南的許多年里,在教學之余,朱志剛總是騎著一輛摩托車,穿梭于無錫的大街小巷,周邊鄉鎮的角角落落,尋找著他心目中的江南水鄉風景,找到后,他不但將這些自然生態景觀和江南人文風光融入自己的油畫創作,還帶學生前去進行風景寫生教學。2003年,他買了一輛汽車,鳥槍換炮以后,仍然一有空閑,就開車在無錫周邊的角角落落穿梭,有時為了捕捉凌晨十分江南水鄉光色變幻的情態,他5:00天蒙蒙亮就開車上路了。他說:“湖北武漢家鄉的路他已經不熟悉了,但無錫市區和周邊鄉鎮的每一條道路他都捻熟于耳。”他還說,在華莊鎮的唐鐵橋他就找到一處還沒有被拆遷的江南舊時的民居,他后來創作的油畫《小橋流水人家》就是源于此處的原生態景觀。朱志剛的油畫作品像江南的春雨般意蘊綿綿,又像是一首首流淌在江南水鄉角角落落的抒情詩養眼,養心,有人說,朱志剛的畫不知道掛到哪里好,掛在博物館里不像,掛在家中也不合適,讀起來卻能夠喚起深埋在心中久遠的回憶,可能,這就是朱志剛油畫的精髓所在吧。
近年來,朱志剛獨辟蹊徑,潛心研究中國繪畫的精髓,又運用于自己的繪畫教學和油畫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油畫創作美學體系,以此創作的大批油畫在“意象江南”個人畫展上展出后,社會各界好評如潮,這也使朱志剛倍感安慰,他不無風趣地說:“這總算我也沒有白忙活20年。”是啊,依托古運河便利的交通,江南水鄉歷代都是政治、經濟中心,經濟發達,社會繁榮,山清水秀,湖汊密布,魚肥稻香,人文景觀及其豐富,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由于國家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迅猛發達的工業化進程使江南的水不再清,天不再藍,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江南水鄉往日秀麗的容顏遭到破壞,那些有著傳統文化烙印及人文景觀的江南水鄉特色建筑和自然生態遭到摧殘。朱志剛為此感到深深的遺憾,他痛心說:“人類為了物質需求,是在犯罪!懷舊是一種非常好的情愫,我用油畫在追憶往日的江南,用油畫藝術感動一部分人,喚醒一部分人的社會良知。”是啊,朱志剛創作的以江南水鄉為母題的系列風景油畫,除了喚起人們對往日江南美好的回憶,也是對以犧牲江南水鄉的文化遺產為代價的工業化進程保持了批判的態度。天津的作家馮驥才幾年前就在呼吁社會保護中國傳統特色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產,但朱志剛卻深懷遺憾地說:“馮驥才的呼吁有一點點作用,但還是勢單力薄,現在仍然有大量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產遭到破壞,自然生態仍然受到來自工業化的沖擊。”作為畫家的朱志剛一腔人文情懷,一顆赤子之心令人感動。
在江南大學藝術系教授繪畫的近20年中,新生一進來,朱志剛就要看是不是苗子,第一堂課總要給所有的學生講,今后的四年,我們將要朝夕相處,無論什么時候,你們學術上有問題可以隨時給我打電話。在朱志剛的努力下,自1995年至今,江南大學藝術學院每年都有學生考上研究生。為了使美術系的學生健康成長,針對許多學生沒有信仰,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現象,朱志剛始終以一個畫家的社會責任感、藝術良知和價值體系對學生循循善誘,讓藝術系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告訴學生,信仰是一個人一生的精神支撐,沒有信仰是最可怕的事。對于電視臺大肆渲染選秀活動,電視頻道中充斥了太多下三濫娛樂節目,出了一個李宇春,校園里都是和李宇春一樣的發型;好男兒的秀場中,那些男生各個細聲細氣,戴著耳環,陰氣過剩,陽剛不足,整個一個審美觀病態,朱志剛對此深表痛心。更使他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學生來到藝術學院不認真學習繪畫,對歷史一竅不通,網絡文化代表一切,整日把三流歌星作為自己的偶像來崇拜。一次,朱志剛帶同學們外出寫生,一個學生帶著耳機聽著三流歌星的歌,朱志剛一氣之下把磁帶拽下扔向遠處,還大聲訓斥道:“我是在救你!”即使朱志剛對學生管教嚴格,學生網絡評議老師時,朱志剛沒有“中”,很少有“良”,幾乎都是“優”。每年,在江南大學藝術學院,他深受老師和學生的愛戴。
朱志剛告訴筆者,今后他在油畫創作中還要在筆法和色彩運用上繼續探索,以豐富自己的繪畫語言,使其更動聽,更精致。在油畫意境的營造上還要向縱深探索,嘗試在油畫意境中融入社會性和存在主義元素,延伸作品的內涵,力爭使自己的創作取得新的突破。
我們衷心祝愿朱志剛先生夢筆生花,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再獲豐碩成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