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尋味的《太白瀧湫圖》
耐人尋味的《太白瀧湫圖》
耐人尋味的《太白瀧湫圖》
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江西貴溪人,元至正初曾漫游南北各地,接交不少文人與畫家,博得了一定聲譽,精草書,亦工山水。山水學董源、米芾、高克恭畫法,在元代末年獨樹一幟,對明清畫壇有一定影響。傳世作品主要有《山陰云雪圖》、《高高亭圖》、《武夷放棹圖》等。
方從義用的是一種文人水墨畫的格調(diào),屬放逸一路,一反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風格。每每放筆如急風驟雨,或?qū)驼勑Γ螒蚨鳌=月圆唤?jīng)意,似乎主要用于個人消遣解煩,或和朋友同玩。《圖繪寶鑒》說他:“畫山水極瀟灑,無塵俗氣”,清人惲南田贊他:“空靈淡蕩,絕去筆墨蹊徑”。今觀《太白瀧湫圖》,的確如此。自題:至正廿年庚子歲(1360年)二月望后三日,為彥嘉老友寫太白瀧湫圖。上清羽客方壺墨戲。
細看《太白瀧湫圖》(紙本,水墨,縱105.6厘米,橫46.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的確是率意天真。畫中一突兀山峰,一反常態(tài),并不干筆大面積濃淡皴擦,淡墨沒骨寫出后施加勾勒,一條幽溪緩緩而下。近處山樹幾叢,樹石勾線剛勁而有盤曲之感,已是不同于一般的技巧處理。而畫上部奇峰山形怪異,布滿畫幅,山勢陡峭、險峻。或信筆如寫,或勾勾點點,或濃或淡,十分放蕩,全無拘謹之意。畫風與他的傳世名作《武夷放棹圖》相近。
元末詩人危素《危太樸文集》中有論方從義:“學道于龍虎(山),心跡超邁,不污塵垢,時寫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廬、恒岱、華不注諸山,數(shù)為余圖之,而仙巖者又常所坐臥其間也。”方從義飽覽天下勝景,胸中蓄有丘壑萬千。畫起名山勝景,也的確“有奇趣”。《太白瀧湫圖》也是如此。
應該說,方從義上承董源、米芾,近學高克恭,當屬儒雅格調(diào)一系,但《太白瀧湫圖》一反慣例,更顯老辣蒼茫。一個儒雅的上清宮道士,畫出這樣一幅空靈卻奇特險峻的畫來,的確讓人捉摸不透。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