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草放曠 書壇高峰
散草放曠 書壇高峰
散草放曠 書壇高峰
林散之先生詩、書、畫皆長,其書法以“散草”名聞于世。奔逸的筆姿,劃沙折股般的筆意,隨方就圓、虛實相生的結體,磅礴放曠的氣勢,綜合構成了先生自我藝術語言。這種語言的穿透力、震懾力、感染力、表現力幾乎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首屈一指的。趙樸初曾作詩對其給予高度評價:“散翁當代稱三絕,書法尤矜屋漏痕。老筆淋漓臻至善,每從實處見虛靈。”
生年不晚而“出世”稍晚的林散之,無愧為回歸貼學的巨擘,他對帖派藝術審美的再度宏揚與挖掘,彌補了碑派書法膨脹的一些不足點。他充分把握了帖學中蘊藉典雅、流美暢遠的美學特征,并以自己對線條的獨特感受能力,融碑的強健、挺拔之長,形成自己神韻兼備、清逸精雅的獨特畫風。
其被稱為“散體”的草書用筆與造“線”,戛戛獨詣,具有特殊的美學意義。筆法是書法藝術的生命,墨韻是書法藝術之靈魂。散之先生深刻地領會并實踐了古人關于折釵骨、屋漏痕、錐畫沙等骨法用筆的論述,他運筆慢行,提按頓挫,筆畫粗而不肉,細而不弱,硬朗扎實,外柔內剛,圓渾遒勁,澀、力相間,體現了他深厚的用筆功力。在折釵骨、屋漏痕、錐畫沙的傳統筆法之外,林先生的用筆巧妙地滲進了一些山水畫中的“皴法”意趣,又大膽借鑒了山水畫的水墨法,微妙地拓展了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近于干擦被釋,卻能在精湛的指腕控制下裹束隨意,獨成新異,這是一種歷史性的突破。
“瘦勁圓健”是散之先生用筆的主要特征。他以濃淡干濕、干而不枯、潤而有神的用筆特色,充分實踐了古人關于“墨分五彩”之說。他的作品水墨交融,滲化洇散,墨色變化豐富,層次分明;渾然而有天趣,有節奏、有韻律,給人一種“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美感。
散之先生草書的成就,來源于文學功底,來源于深邃的筆墨精神,更來源于散之先生在章法布局上虛實相生,計白當黑,隨心應和,匠心獨運。其章法可謂疏朗有致,平和中寓跌宕,清淡中顯秀麗,幻化莫測,妙不可言。
林散之書法的突出成就,的確極大地滿足了現當代的欣賞心理傾向──灑脫與雄強、跌宕與奇變的辯證統一。他的“散體”草書書法作品拍賣價格一直上揚,其原因在于林散之的書法極其講究用筆,用長鋒羊毫作畫,并保持中鋒用和筆而求瘦勁爽利,得此書法不僅須善于擇取古學之長,而且更需千錘百煉。林散之用筆變化多,有時行筆緩慢,如作楷書,線條凝重、沉靜、枯澀,似春蠶吐絲;有時行筆疾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轉直下,如藤蔓攀檐,一氣呵成。正是這種豐富而微妙的變化,造成雄偉飄逸姿態,磅礴如吞的氣勢,劃沙折股的筆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林散之書法的意義不僅在于富有個性的“散草”的創立,即獨創出相應的結字、章法、用筆等,而且還在于,啟示現當代畫家在繼承深厚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與新的時代共同邁進,是否敢于并能夠作出循序漸進,但卻是不斷地突破性的變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