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好收藏 選擇有講究
中秋好收藏 選擇有講究
中秋好收藏 選擇有講究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由于中秋節歷史非常悠久,因此留下了許多可直接收藏的物品,比如書畫以及近年來發行的郵票、錢幣等,讓收藏者又有一個新的天地來過中秋節。
書畫藏品潛力大
中秋佳節是備受古今不少畫家喜愛的題材之一。如齊白石曾在85歲時創作了一幅《中秋清飲圖》立軸,黃賓虹、豐子愷、關山月等名家也都有不少中秋題材的畫作。在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有關中秋的書畫作品也是市場的一大看點。在2003年上海朵云軒秋拍中,劉旦宅的《中秋聯句》立軸頗得藏家喜愛,估價僅4萬至5萬元,成交價卻達22萬元。在2006年中國嘉德的春拍中,唐云在1985年創作的《中秋時節》書畫作品,成交價達到了40.7萬元。
綜觀目前的中國書畫中有關中秋節的作品,除了對于中秋風俗的描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上面的題句。在上海嘉泰拍賣行的首次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就有一幅李苦禪在1981年創作的《花到中秋香益濃》立軸,成交價為7.26萬元,上面的題識非常有意思,一句為“桂香月朦朧,八四叟苦禪”,另外一句則是“花到中秋香益濃,辛酉夏月勵公又題”。
除了中國書畫之外,西洋油畫對于中秋節這一題材也有表現。自1993年以來,陳衍寧的作品參加佳士得拍賣公司的中國油畫拍賣之后,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在1996年春拍的時候,他的《中秋夜》,估價30萬至35萬港元,成交價則達到了68萬港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天價。這件作品即展現了中秋時節賞花燈等習俗。
方寸天地風味濃
繼《春節》、《端午節》郵票之后,我國傳統節日系列郵票的第三組——《中秋節》郵票在2002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公歷9月21日)發行,這套郵票共有三枚,分別為團圓、賞月、月為媒。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其中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其中嫦娥奔月更是流傳廣泛,并成為眾多中秋節郵票上表現的主題,我國臺灣省曾在1966年9月20日(農歷八月十五日)發行的《民俗郵票》中的一枚就是“嫦娥奔月”,而在中國香港郵政于1994年6月8日發行的《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也以中國傳統藝術木版畫設計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各地還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如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其中中國香港地區的習俗尤為獨特:賞花燈。說到香港人燃亮花燈的習俗,大體沿襲廣東人。中秋節前后,市場及精品店前皆吊掛起形形色色的花燈,款式多不勝數。這種特色在中國香港發行的數套中秋節郵票中都有所展現,其中1975年7月31日發行的《香港節日》郵票中的中秋節就是用圓月下的金魚燈來表現的,而1984年9月6日發行的《中國花燈》郵票中也展現了金魚形狀的花燈。雖然上面介紹了這么多有關中秋節的郵票,但這些中秋節郵票大都是郵票節日系列中的一枚,而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為中秋節發行的郵票是澳門郵政于1982年10月1日發行的《中秋節郵票》,全套4枚。
除郵票外,金銀制品中也有不少跟中秋節有關。2001年的中秋節恰與國慶節是同一天。在新世紀第一個中秋節到來之際,中國人民銀行為此特發行一枚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紀念銀幣,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正面圖案以傳說中的廣寒宮與桂花樹為主景,配以飄動的祥云,從而使整個畫面體現出飄然仙境般的美感,在外圓中標注國名和年號。背面圖案以一輪明月及牡丹、月季和菊花組成畫面,并標示“花好月圓”文字及面額。在月亮的構思上用彎月漸變成圓月,以表達團圓的意境,圓月的制作工藝上采用了具有防偽功能的隱形雕刻造幣新技術,從不同角度觀察可看到“臥兔”和“奔兔”兩個圖案。
一些跟中秋節有關的民間藏品也吸引了不少收藏者的目光,如明清時期的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嫦娥奔月》民俗畫,以中秋節為主題的電話卡、彩票、火花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藏品,如今都有一定行市了。
此外,一些為中秋節特地推出的紀念品,如在北京奧運會一周年到來之際,由北京奧組委授權發行的百年奧運史上首套“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又稱“奧運月餅”),可作為中秋佳節饋贈親友的大禮,不過其收藏價值可能就稍顯較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