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表價格出現上浮跡象
國產表價格出現上浮跡象
國產表價格出現上浮跡象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將鐘表列入專場拍賣,古舊鐘表市場開始出現周期性火爆態勢。由于電子鐘表的興起導致機械鐘表產量驟減,國際上機械類鐘表出現漲幅,從而連帶國內機械表價格不斷上揚。一個帝國機械臺鐘幾萬元、一塊瑞士機械表1萬至2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已不是新鮮事。其結果多少也帶動了進口古舊鐘表在市場上的價格往往讓人咋舌,相關市場也因此假貨盛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老舊機械表價格相對平緩,除一些拼裝表之外,大部分有較高的保真度,因此成為一部分鐘表發燒友們的新大陸。
大部分國產機械表主要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環境,國產機械表的品牌和款式極其繁雜,產地眾多,這種地域文化背景差異形成國產機械表在收藏方面的玄機,也成為專題收藏極好的選擇。
談到計劃經濟時期的國產機械表不得不提到“老上海”表,因為它是我國表業初期規模化生產的一個杰出代表。尤其是第一代以581(A-581/A581)命名的系列產品,其特點是整體做工精細,17鉆機芯,擺輪采用了古典動平衡結構,即配有用于高幅平衡的擺螺釘,這一點是作為鐘表藏品觀賞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加之當時款式較多,在歷史上曾受到國內市場廣泛歡迎。為了紀念581系列產品,上海有關廠家在去年特別推出“上海581”紀念版,限量500塊向市場發售,再次受到發燒友們的追捧和媒體的關注,并掀起“上海581”的一個市場小熱潮,舊貨渠道的原版581系列一度缺貨,價格出現小幅上揚,甚至品相好的已在150元以上,遠遠超過原始價格。
其實,早期國產表不只是“老上海”。上世紀50年代中期前后,我國許多地方已經開始試產手表。社會上比較集中的說法是我國第一塊手表誕生在天津。“51”表是天津手表廠早期代表作。“51”表的版本不少,大致經歷了三代產品。第一代產品和“上海581”系列基本處在同一個技術等級上,比如“58001”,這只1958年的產品表盤上書有精美手寫體的仿宋字。由于“58001”目前舊貨市場難得一見,所以價格往往比“上海581”要貴。
上世紀6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國和國際間的經貿合作步入低谷,激增的人口數量和表業的發展形成反向態勢,一時間表廠數量激增。但是,有一定規模的表廠主要還是在京津滬和吉林、武漢、南京等地。要指出的是,“文革”期間帶有“文革”印記的產品也逐步成為近日“文革”藏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革”中后期,標準化工作被再度提上日程。至1971年10月,統一機芯研制成功,主流品牌和非主流品牌之間的技術含量達到一致,非主流品牌以低廉的價格為當時更多老百姓實現了“表”的夢想。許多表的產量不大,有些現在舊貨市場都難以買到。比如,沈陽市手表廠生產的“春花”、北京手表二廠生產的“三環”、西安蝴蝶手表廠生產的“蝴蝶”等。由于發行量與上海、北京、天津、廣州等大表廠相形見絀,所以價格落差很大,在舊貨市場上差價幾十元是正常現象。
此外,歷史上非統芯表的品種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鐘山”、“鉆石”、“紅旗”、“延安”等品牌上。由于非統芯表的生產年代大都早于統芯表,所以目前市場價格要高一些,但“鐘山”和“鉆石”由于產量較大,一般也不會超過30元。“紅旗”、“延安”等產量偏小的非統芯表眼下價格直逼百元,甚至超過“老上海”。通觀舊貨市場的走勢,國產表價格已出現上浮跡象,這說明已經消聲匿跡的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國產機械表越來越被收藏者看重,其市場潛力不可小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