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隋建國藝術展
點穴:隋建國藝術展
點穴:隋建國藝術展
由黃專策劃的“點穴:隋建國藝術展(1987-2007)”將于2007年10月20日至2008年1月20日在OC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新浦江城展區首次展出。本次展覽由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新浦江城和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共同主辦。
隋建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也是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遠的中國雕塑家。在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中他的工作既具有個人實驗的意義,而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響,這種實驗在某種程度上又可視為中國雕塑界在這個巨變時代的一種標識。
隋建國的藝術經歷了現代主義(1987-1989)、材料觀念主義(1990-1996)和視覺文化研究(1997-2007)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時逢上世紀中國80年代現代藝術運動的高潮期,這一時期以《平衡》、《失重》和《衛生肖像》三個系列為代表,突出了他運用各種現代主義雕塑語言進行“自我”、“生命意義”的哲理陳述和反省,挑戰對象主要是古典主義學院傳統。
90年代初隨著中國文化巨大轉型期的到來,他調整了自己的藝術問題與方向,開始把本土性的材料實驗與觀念主義的創作方法有機融入他的工作,代表作品有《地罣》、《閉鎖記憶》、《沉積的記憶系列》、《碑林》(1993)、《墻》(1994)、《慶典》、《開發計劃》、《沉積與斷層》(1995)直到1996年的《殛》。對雕塑藝術中觀念、行為、時間諸要素的把握才能,尤其是對不同材料物質性能的轉換方法構成了這一時期作品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文化、歷史甚至各種當下問題雖然已進入到他的視野,但對這些問題的探求還是在如何完成本土性材料的觀念主義實驗這一前提下進行的,這一時期主要挑戰對象是各種現代主義材料語言和方式,以及如何在這種挑戰中形成一個當代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獨特氣質和方法。
以1997的《衣缽》(《中山裝》)和1999年的《中國制造》(《恐龍》)為標志隋建國真正將自己的藝術推進到一個無法用“雕塑”限定的疆域,這一突變過程也使他完成了由一個優秀的雕塑家向一個杰出的當代藝術家的身份轉換。在這一時期中他將自己的視野和工作性質定位為對視覺文化的結構性、全景性的考察,他對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歷史神話來源(《衣缽》1997)、政治儀式符號(《底座研究》2003)、日常空間與神圣空間以及在這些結構性關系中顯現的意識形態方式投入了極大的研究興趣,他的課題還包括現代化話語下中西跨文化交通的詭異性(《衣紋研究》1998)、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地位和代價(《中國制造》1999)、消費文化對塑造中國人精神人格和世界的價值重估(《再攪伴-行走》2001、《張江藝術擺渡公交車》2006)、對地產開發中的明星效應的反諷(《藝術與資本》2005)。這些工作擺脫了中國當代藝術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常有的圖解態度,從而使這些問題具有歷史分析的色彩,而在空間與體量的實驗中,“雕塑”已成為一個無限擴展和不斷移動的藝術概念。在最近的作品《大提速》(2007)中雕塑的疆界甚延伸到視覺影像的領地,而以上海新浦江城為背景的《偏離17 º5》更是藝術家迄今為止最具規模的大型公共雕塑計劃。
隋建國是一位具有強烈知識分子氣質的中國藝術家,這不僅指他作品中不時流露出的批判立場和道德良心,更指他善于在中國本土的知識譜系和文化經絡中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式,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近十年來他以自己的獨特方式所進行的“視覺文化研究”中。這一過程類似于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切脈”和“點穴”:面對一個龐雜的經絡系統只有對其整體結構諳熟于心,才能指隨心運、命中穴道。
“點穴:隋建國藝術展(1987-2007)”蒐集了藝術家二十年來各個時期代表性作品20余件,它是迄今為止隋建國藝術的首次全面展示,同時,作為“上海新浦江城十年藝術計劃”的第一站這個展覽又具有了超出藝術家個展的公共意義。
時 間:2007年10月20日至2008年1月20日
地 點:OC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新浦江城展區(上海浦星路800號新浦江城中意文化廣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