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教授為建果園賣齊白石張大千名畫
八旬教授為建果園賣齊白石張大千名畫
八旬教授為建果園賣齊白石張大千名畫
名畫賣了30多萬,每年收入5萬元,這些錢全都用來養活一個40畝的果園。
今年80歲的任大爺不斷實驗、嫁接,要自己培育最甜的水果……
穿上綠膠鞋 進村當果農
昨日10時許,記者來到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前康村。
提起任大爺的果園,很多人都知道。“老出名了,那老頭兒挺能折騰的,找人開荒,又種花又種樹的,”一名村民說,“聽說他住在城里,還挺有錢。”
“他家水果老甜了,吃過那兒的水果外面賣的都不想再吃了。”一名拉腳的師傅說。
今年80歲的任大爺曾是遼寧大學的教授,教英語,還當過沈陽電視大學的副校長,1985年離休后,任大爺就開始在家門前養花、種果樹。
任大爺說:“我來前康村的時候,這里還是一片荒地,我給錢找人過來開的荒,就一直在這邊了。”
于是,1999年,任大爺穿著一雙綠色的膠鞋,開始與果樹和土坷垃為伴。
名畫換樹苗 教授搞科研
任大爺說,果園剛開始啟動時,資金成了很大的問題:“我每年能有5萬塊錢,再加上我以前喜歡收藏古玩,有兩幅齊白石和張大千的畫,我狠狠心,賣了30多萬塊錢。”
用這筆錢,任大爺買了果園里的第一批樹苗,并逐步把這個果園建成了一個“科研基地”。如今,任大爺已經在果園里投入了70萬元。
“外面賣的好些個水果都是外國進口的,我就不相信我們自己種不出來,所以我在這個園子里實驗,搞出適合我們北方的珍稀的、天然的、好吃的水果。”
任大爺每次都親自去考察樹苗的情況,“我園子里有幾棵肥城貢桃,當初找的時候老費勁了。我去了一次,后來又托人在那邊搞,就為了保證苗子是真的。”
優中再選優 雜交新品種
從栽樹苗到長成果樹,任大爺投入了很多精力,“各個品種都有自己的優點,但也有缺點,比如南方的水果在北方活不了。”更讓任大爺痛心的是,有的品種不能適應氣候,第一年苗就枯了。
任大爺沒有放棄,這個不成,再試其他的。“我們有時候需要一個品種的口感,但還需要另一個品種的抗寒能力,”任大爺開始試著在各個品種的果樹上進行嫁接,“這都是有周期的,想看嫁接的結果,就要看來年的果子情況。”
嫁接,選果子,再嫁接,再實驗……金秋紅梨、紅霞蘋果、新品水晶梨等一個個新品種漸漸嫁接成功,零下36度的抗寒能力,也讓它們更適合北方的氣候環境。
經過8年的嫁接實驗,任大爺果園里的果樹品種,從207種減少到25種,“通過一年一年的實驗,從每年的果樹當中挑選,選優淘劣,留下來的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品種,新品種更好吃,更有營養。”
記者現場品嘗了一種叫作醉金香的葡萄,果肉細,汁液多,確實很甜。
任大爺告訴記者,他種的醉金香葡萄的含糖量是20度,紅霞蘋果的含糖量有18度。
滿園果飄香 鄰人飽口福
如今,任大爺已經成了水果方面的專家,“我準備為這些新品種申請專利,但做這個要求每個品種有3000棵,我這里的規模還不夠。”
“前兩天有一個說是吉林農科院的專家來過,嘗了園子里的果子,說挺好。”幫任大爺照看果園的男子說,更多的果實讓周圍村落的人飽了口福,“園子里的水果不賣,周圍有聽說的就過來嘗嘗,這么一傳十,十傳百的……”
穿梭于果園間的小道上,80歲的任大爺一點不比年輕人落后,“住在這樣的地方,吃著這樣的果子,身體就是不一樣,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有意思。”
任大爺還為果園起了個名字“惜芳苑”,“寓意就是珍惜、愛惜花卉樹木,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受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