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出名中國卻陌生 隱居紐約的畫家季云飛
海外出名中國卻陌生 隱居紐約的畫家季云飛
海外出名中國卻陌生 隱居紐約的畫家季云飛
季云飛是一個典型的慢人,說話慢、畫畫慢、成名慢。他是少年神童,但比師兄徐冰成名晚了10多年。在美國定居21年,他的慢積淀出不一樣的東西來,2005年,他成為美國羅馬學院百年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羅馬獎的中國人。這次,他的兩幅藝術單品回國參展。他的回國展覽比早已從美國殺回來的徐冰整整晚了7年。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現場,紐約詹姆士?科恩畫廊(JamesCohan)的展品在無聲地表明自己的身價。畫廊門口站著Video藝術之父白南準的作品。這個著名的裝置作品《電視花園》像一名脾氣古怪的迎賓員,身上裝著十來臺電視機注視著來來往往的過客。而抽象派英格雷德?卡蘭、視像裝置藝術先驅比爾?維爾拉、德國大師演維姆?文德斯的攝影作品也成為鎮店之寶。
畫廊左側全部讓給了一個陌生的中國人——季云飛。
兩幅出自季云飛之手的水墨畫,跟光怪陸離的裝置和油畫相比,保守古舊、格格不入。
跑過去向畫廊市場總監邵希亞(Arthur Solway)打聽作者是誰的多半是中國人,而老外則去問價錢。在另一家紐約CRG畫廊展出的華人藝術家張歐告訴記者:“現在,Yun-Fei Ji這個名字在美國叫得很響。”
“Yun-Fei Ji”是季云飛的英文名字。
海外出名,中國陌生
拿國際著名策展人巫鴻的話來說,季云飛就是一介書生。在藝術展熱火朝天進行時,他還在紐約的畫室做自己的作品。
“我是個慢性子。”電話那頭的季云飛一字一句地說。
1986年,季云飛移居美國。1987年,谷文達、蔡國強移居美國和日本,1991年,徐冰移居美國。在展覽上,同期出國的徐冰、谷文達的作品身價已經高他許多倍,季云飛的長卷《Water Rising》售價為13.5萬美元。
季云飛坦白地說:“看別人出名自己也羨慕,也想好好辦個大展,但沒辦法,只能把自己的事兒做好,慢慢來吧。”紐約著名的現當代美術館MoMA收藏了他的兩幅作品,此前,被MoMA收藏作品的中國藝術家有蔡國強、徐冰、方力均等四位。最近,MoMA的人找到季云飛,要為他出一本畫冊。
直到2002年,季云飛才開始為美國藝術界所知。當年的惠特尼雙年展是他在美國第一次重要的公開亮相。此后,季云飛參加的展覽越來越多。
2005年是季云飛的轉變之年。他獲得了美國羅馬學院頒發的羅馬獎。羅馬學院是西方各國設立在羅馬的藝術學院。著名畫家德加、安格爾等都曾在羅馬學院學習過。美國羅馬學院成立于1904年,已有百年歷史,季云飛是迄今為止第一個獲得羅馬獎的中國人。
這一年,季云飛轉簽紐約一流的詹姆士·科恩畫廊。科恩畫廊成立于1999年,主要經營已成名的和正嶄露頭角的國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當年的畫廊開幕展就出手不凡,展出了吉爾伯特和喬治的早期藝術作品。季云飛是畫廊代理的唯一的華人藝術家。
而在中國,季云飛幾乎不為人知。出現在“上海當代”現場的這兩幅畫,是他第一次在中國展出。當記者換成中文名字搜索他時,連一份完整的畫家簡歷也搜不到。
新一代老怪
一次,一位朋友特地跑去展覽現場看季云飛的作品,回來后告訴他,根本沒看到他的畫。“我的畫很容易被忽略,”季云飛笑著說,“我不喜歡畫那種給人視覺沖擊力很強的畫,我希望讓人慢慢讀出畫中的故事。”
季云飛的畫黃黃的、舊舊的,連他自己都說是“爛紙舊畫”。在2006年的作品《The Dead Can Still Dance》里,山上的樹林里隱藏著獸面人身的妖怪,透明的鬼魂和骷髏若隱若現,仿佛山林中在開一場盛大的死亡宴會。
在表現三峽移民的作品《Last DaysBefore The Flood》里,季云飛使用典型中國山水畫的布局,畫面都是山林和河水,但現代建筑物間出其中,大都是中國鄉村的二層小樓,只是屋里街道都空無一人;畫面的左下角有三五個人在趕路。顯然,他們是最后一批離開村子的人。同樣畢業于中央美院,留學美國,季云飛與師兄“海外四大天王”之一的徐冰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徐冰比季云飛大12歲,學水墨畫,出國之后完全轉向了觀念藝術,他的成名作《天書》都是大尺寸,有擴張性、政治性的。而季云飛出國后反而更加珍視起中國的傳統,不玩觀念,不做裝置,索性開始一筆一畫地畫起水墨畫來。
1991年,徐冰到美第一年就在威斯康星州文維姆美術館舉辦了個人展覽,而季云飛直到2001年才在紐約布魯克林pierogi畫廊舉辦個展。
季云飛堅持著自己的興趣,選擇了一條通向成名的最慢的道路。就算是一直關注美國華人藝術家變遷、對美國藝術圈很熟悉的巫鴻,也是通過惠特尼雙年展才知道季云飛。“有人說他在美國出名靠畫國畫,但想想看,畫國畫的人實在太多了,要出名實在太難了。”
巫鴻說:“他的畫古怪,有夢幻色彩,并非表面的水墨畫,而是融合了很多西方超現實的概念,比如西班牙戈雅的傳統;還有,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過去揚州八怪的影子。他很像石濤和羅聘。”同是經歷過“文革”時期的一代人,季云飛的感受不會比徐冰、谷文達少。季云飛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套屬于他自己的繪畫語言,鬼怪、靈魂都是他的語言符號,他用比喻的方式把傳統和前衛的東西結合起來。同時,他在作品中展現的都是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除了三峽移民,還涉及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河流環保等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事件。2002年,他創作的三峽移民系列,成為他被紐約藝術圈認可的代表作品。季云飛畫畫非常慢。他喜歡在畫上表現層次感,加入很多隱藏的元素,畫一幅畫要琢磨很久,一幅畫動不動就要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近年來逐漸有了影響力之后,買畫的人越來越多,但他還是保持著自己畫畫的速度。宣紙薄,經不起折騰,有時畫到最后一下子破了,就一切再從頭開始。低產讓他錯過了很多展覽機會,“畫廊的人也挺著急的,不過也沒辦法。”季云飛說。
隱居紐約的中國民間藝人
季云飛,北京人,生于1963年,媽媽是知青,父親是隨軍醫生,他從小在杭州的軍區大院長大。
季云飛繪畫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從他的童年找到源頭。有一段時間他被送去跟鄉下的外婆同住,聽外婆講鬼故事就成了每天最好的娛樂。在季云飛的作品中,人物總是面無表情,若隱若現,仿佛鬼魂一般,源于童年時對鬼故事的迷戀。長大后,他讀《聊齋志異》,很欣賞其中充滿人性的鬼的形象,他說,“通過死去的魂靈討論生者,這是個好辦法。”在“文革”時期軍區大院長大的季云飛保持了少年的敏感和反叛。他早早地顯露了繪畫天賦。10歲時,母親送他到一個專門畫軍事訓練示意圖的軍官那里學畫。“文革”結束高考恢復,年僅15歲的他考入中央美院油畫系,19歲大學畢業,被周圍的人視為“神童”。“我在一個什么都講究快速進步的環境中長大,”季云飛說,“我的父輩們熱情非常高漲,希望在很短的時間內趕超英美,但之后‘文革’等事件的發生讓他們非常失落。”
當時的中央美院還在蘇聯畫派的籠罩之下,而老師們反復畫領袖像的行為讓季云飛覺得無趣,也許是因為少年的叛逆,在大三那年,季云飛的興趣更多地轉向了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篆刻,尤其喜歡以陳老蓮為首的明末“四大怪杰”。快畢業時,季云飛跟著老師一起去敦煌寫生。莫高窟講述佛經故事的壁畫和佛像深深地打動他,回北京之后,他也采用類似的敘述方式、。這一次旅行,改變了他后來的創作道路。
1986年,在北京工藝美校教書的季云飛獲得了阿卡薩斯大學的富布萊特獎學金資助,赴美留學。碩士畢業之后,季云飛到了紐約,在一些朋友的幫助下安頓下來,他一直獲得各種學院和基金會的支持,生活過得雖不富裕,但卻支撐得下去。
沒有生存的壓力,讓季云飛更加專心地發展自己的繪畫。多年的紐約生活也影響了季云飛的創作風格。季云飛承認比利時靜物名家讓·勃呂蓋爾以至美國地下漫畫大師羅伯特·克魯博對自己的影響。
另外,季云飛還受到文學作品的啟發,從曹雪芹、白居易,到波蘭裔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等,他還喜歡維姆·文德斯和科恩兄弟的電影。大事件下的小人物、他們的生存狀態,成為季云飛的興趣所在。影響季云飛最深的,還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不論是繪畫還是傳說、故事、音樂,“我甚至以為自己就是個民間藝人。”季云飛說。
現在,季云飛住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個新興的藝術家聚集地。季云飛喜歡自己在紐約的生存狀態,周圍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他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他甚至在爵士樂中攫取靈感,在去三峽考察期間,他帶著畫筆畫紙,走到哪畫到哪,“這是即興創作,就像爵士樂里的即興部分。”季云飛希望能在不久之后回國辦個展,他說:“等有了合適的機會,慢慢來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