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家具的魅力
古董家具的魅力
古董家具的魅力
古董家具,源遠流長,收藏投資兩相宜。
在現實生活中,上海人對古董家具魅力的表現,往往更快地體現在紅木家具上。因為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大都市里,紅木家具成為一種財富的象征,一種身份的體現,一種情趣的標識。紅木家具能有如此的魅力,這與我們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相輔相成。上溯至明代,即造就了引為自豪的“蘇式家具”,亦即明代家具的原創地理區域,上海就處于這個區域文化的軸線,從蘇州至松江之間。這是歷史的底蘊。
到了十九世紀60年代,上海成為開埠城市,成為西風東漸的前沿,在近代工業文明登陸歇浦灘時,又恰逢太平天國戰火,將江南一線的財主、商賈、鄉紳、名門望族、能工巧匠一起送到了申城。上海迅速成為了一個超容量移民城市。為了解決生存居住,原先院落式的平房變成了兩層樓的石庫門建筑,有了弄堂。再后來,又有了新式里弄、花園洋房。這些新生的建筑無一不告別了傳統的模式,為了在這嶄新的生存空間中,營造一種新穎溫馨的都市化生活,從昔日的家具文化中脫穎而出了一種新式的門類,這就是我們講得“海派家具”,西式的款式與造型,中式的材質與工藝,被最完美的融為一體。這種新款的家具的用材,紅木成為了首選之品。歐洲的古典家具歷來是西方宮廷的陳設品,也是西方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主要藏品。得風氣之先的海上文人融會貫通產生了海派家具的收藏。那些來自于各地的匠人們,形成了“蘇幫”、“廣幫”、“揚州幫”、“常州幫”、“溫州幫”蘇北派的流派,又衍化為成“本莊”、“洋莊”、“西洋莊”與“東洋莊”的格局。
在創新家具的同時,傳統的廳堂、客房、書房、閨房家具,也得到了應有傳承,這就出現了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大量傳統家具。歷史的淵源、現實的創新、外來的文化,都在一種理念的支配下,變得那么融洽、和諧、完美,這便是“海納百川”的一種詮釋,更是古董家具所折射的魅力所在。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代古典家具研究泰斗王世襄先生,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他的《明式家具鑒賞》一書,從此在海內外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的明清家具成為了國際性的投資藝術門類,20多年來,古董家具市場行情穩步上揚,顯示出它獨具一格的潛力。在古董家具中,又以那些廳堂、書齋、雅室的古董家具,最受人追捧, “錢”途無量。前些年,曾在美國紐約的一次國際性的中國古典家具專場拍賣行上,創下成交百分之一百的輝煌成就,轟動一時。滬上的上海拍賣行,獨辟蹊徑,推出古董家具拍賣專場,積累了相當的豐富,成績斐然,名聲在外,目前已進行到第10屆,將于10月13日在四川北路73號拍賣精品古典家具。
本次拍賣專場,將昱在前九次的基礎上推出的精品專場,匯聚了上百件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董家具珍品,都經過了專業人士的鑒別。就材質而言有14件黃花梨,8件紫檀,另有鐵梨、癭木、柚木、柞針、黃楊等,當然更多的是老紅木。就款式而言,有案、幾、櫥、柜、桌、臺、榻、椅、凳、屏、架、箱、盒等。又以椅為例,有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太師椅、玫瑰椅、靠背椅、屏式椅、筆桿椅、扶手椅、洋花椅、法官椅等,可謂林林總總,洋洋大觀。既有蘇作傳統廳堂書房家具,也有經典款式的海派老家具,更有西洋風格的古典家具,還有佳麗名人宮雪花的家傳之寶。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傳世佳品,例如:
明黃花梨圓腿攢框獨板平頭案與黃花梨高背南官帽椅,造型優美,款式典雅,線條簡約而流暢,包漿渾厚溫潤,古樸端莊,顯示淡雅而純撲之自然美,是標準的典型明代黃花梨精品家具。
又例如清早期黃花梨漆彩繪小博古架,工藝精美,朱漆描金,玲瓏而奇巧,折射出一份富貴氣息,應為雍正時期宮庭藝術的風格,在民間難得一見。
還例如清紫檀半桌,典型的明式風范,色澤渾潤,簡潔明快而厚重,雖無裝飾雕琢之華麗,卻顯露出意趣生動之氣息。
再例如晚清紅木鑲癭木象鼻腿大餐桌,此系典型的海派家具風格,江南古典工藝與西方宮廷家具工藝相結合,中西合壁,通身浸澤著西洋巴洛克風格,工藝及材質卻為經典的民族特色,氣勢富麗而脫俗流傳有序,保存完好。
整套的晚清蘇作紅木八椅四兒靈芝紋太師椅,如意搭腦鑲畫石靠背,通身如意透雕,束腰,牙板刻雙龍戲珠紋,鱷魚腿,靈芝云紋足,端莊古樸,典雅厚重,完整成套已可遇不可求。
清代紅木鑲云石落地大插屏,形制碩大,云石畫面煙雨淋漓,斑駁蒼茫,三節支架,鏤雕纏枝紋,雕工圓潤飽滿,技法精湛多變,包漿滋潤厚重,為園林廳堂陳設重器。
此外,還有明黃花梨方腿小牙板酒桌、清早期紫檀起邊攔水束腰香幾、清中期的三鑲癭木紅木擱臺、清中期紅木拐子龍紋香幾、晚清廣式紅木八椅四幾雙獅戲球太師椅、民國紅木藤紋藤面六角凳、民國海派洋花卷草紋四椅二幾等。都系藏之深宅而極少露面的古董家具,可圈可點。
古董家具,收藏投資兩相宜。
預展時間:10月10日至12日
聯系電話:021-63077777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