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庫區要搶救千年文明
丹江口庫區要搶救千年文明
丹江口庫區要搶救千年文明
時間:2007-09-19 00:00:00 來源:
收藏
>丹江口庫區要搶救千年文明
南水北調重點工程項目丹江口水庫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據新華網武漢十七日消息:夏代的城址、戰國的楚墓、西漢的陶器……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鑲嵌在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兩岸的一處處古代文明遺存,彷佛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一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上馬,庫區即將淹沒,一場圍繞庫區文物保護的千年文明大搶救正在緊張地行動。
與水爭速 文物寶庫面臨湮滅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均縣鎮的北泰山廟墓群,是丹江口庫區面積最大、最有影響的戰國楚墓群,早在1999年就因發掘出大型陪葬車馬坑而轟動文物考古界。9月上旬,在北泰山廟墓群發掘現場,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去年下半年動工以來,文物部門對這里的古墓加緊進行了搶救發掘,目前已陸續出土了數千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瓷器。
丹江口市原博物館館長劉志軍說,一處文物點出土如此多的精美文物,價值不可估量。如不加緊搶救發掘,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壩蓄水日期的臨近,這里的古墓將永沉水底。
在鄖縣遼瓦遺址,武漢大學考古所和湖北省考古所的兩個考古隊正緊張地發掘。鄖縣文物局局長周興明說,這個遺址從夏商到近代,疊壓著一層層中華文明的印記。一個切面下去,展現面前的文化堆積層令人嘆為觀止,簡直就是一部中華文明不斷代的通史。大壩蓄水后,這里也將沒入水下。
2007年7月9日,隨著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第一倉混凝土到頂,距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壩蓄水只剩下不到3年時間。根據總體規劃要求,南水北調中線庫區文物保護工程共涉及文物點247處,考古發掘工作量33.3萬平方米。湖北省考古所副所長李桃元說:「單單一個丹江口市均縣鎮,古墓葬就數以萬計,以春秋戰國、兩漢和六朝的尤為集中。整個庫區文物發掘保護工作任務之重、時間之緊超乎想象。」
據介紹,從2006年10月起,全國已有湖北省考古所、北京文物研究所及陜西、內蒙古等地的20多家文物單位,陸續進入丹江口庫區開展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由于規劃、經費等原因,目前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完成不到任務量的三分之一。李桃元說,留給文物部門的時間有限,庫區文物搶救發掘已進入倒計時。在這場與水爭速的千年文明大搶救行動中,稍有差池,一個巨大的文物寶庫隨時面臨湮滅的危險。
盜墓猖獗 文物部門防不勝防在千年文明大搶救行動中,當文物部門對一處處文物遺存進行搶救發掘時,一些覬覦已久的不法分子伺機而動,盜墓猖獗。
9月上旬,丹江口水庫的水位已經漲上來了,在水庫邊一個三面環水布滿古墓葬的小島上,原來連接陸地的小路已經被水淹沒。丹江口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龔紅欣說,整個北泰山廟墓群有上千座古墓,分A、B、C三個區,這個小島只是其中的A區吉家院墓地。搶救發掘中,文物部門就發現這里的墓地歷史上曾有盜掘的痕跡;沒想到的是,考古工作人員進駐后,盜墓分子竟又玩了一次「金蟬脫殼」。
2006年10月19日,吉家院一戰國墓正在發掘中,墓中器物即將出土。夜幕降臨后,累了一天的考古工作人員都休息了,休息地就設在現場附近的小島與陸地的連接處。通常在下半夜,盜墓分子神不知鬼不覺地從水路摸到了小島上正在發掘的墓地,在夜色掩護下,打下盜洞,將墓中的器物洗劫一空。等到第二天一早,考古人員準備繼續發掘的時候,凌亂的現場只剩下了被棄置的陶器和青銅器殘片。
深入庫區,一些古墓被盜掘后的慘狀令人扼腕:古墓盜洞周圍的黃土上,散落著墓中主人的骨骸和破損的衣片。被盜墓分子棄置的破碎陶片上,精美的紋飾依稀可辨。有的古墓甚至相隔不遠就有兩個盜洞,經過盜墓分子的回填,雨水一滲透,墓地明顯凹陷了下去。
丹江口市文物局局長殷進說,現代盜墓分子的學歷普遍較高,盜墓工具甚至比考古人員的發掘工具還要先進,且盜墓不同于考古發掘講究嚴格的程序,破壞性極大。通常情況下,他們只要探明了墓室的位置,就用工具向下鉆探出一個直徑很小的管道,然后填滿炸藥進行爆破。這樣的爆破不會炸出一個大坑,只是將管道周圍的土向周邊擠壓,將管道擴大到能夠容納一個人通過。由于爆破是在地下進行,聲音傳不出去,只是一聲悶響,非常隱蔽。用這種方式盜墓,僅僅幾個小時就能將一個墓室里的器物搬光。目前,由于庫區地廣人稀,再加上資金和人員等問題,很難對盜墓分子形成有效打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