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創意:金獎帶來的驕傲
本土創意:金獎帶來的驕傲
本土創意:金獎帶來的驕傲
時間:2007-09-17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本土創意:金獎帶來的驕傲
 |
他們被同行稱作中國創意界的張藝謀。他們是中國大陸最早拿到國際金獎的里程碑級人物。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他們,是現今中國廣告創意、設計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成長故事,為我們呈現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本土創意人的勤勉與驕傲。
秦建新 其實中國人不缺少幽默
2000年,秦建新的一則廣告摘下了莫比廣告金獎,得到業內外的普遍贊譽。當時這座金像獎是中國大陸廣告人獲得的國際最高級別的榮譽之一。
8年前,進入第一家4A公司工作時,秦建新的職位是助理美術指導。最初的日子里,由于對秦建新這樣中國大陸的新人的能力不放心,老外總監常常親歷親為自己做創意,甚至畫好草圖,找好畫面參考。那三個月秦建新過得很郁悶。
機會在做某食品上市廣告的時候到來。那位老外的創意提了幾次都沒有通過,于是,秦建新熬了一個通宵,做出了一個系列稿,第二天上司接過稿子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幾天后,秦建新被告知稿子已經通過,客戶非常滿意。
2000年,秦建新的一則廣告摘下了莫比廣告金獎,廣告畫面上是2000年6月13日,自1945年朝鮮半島分裂以來,南北兩位領導人金大中和金正日首次會談的歷史時刻。秦建新創作的廣告語“邦迪堅信,沒有愈合不了的傷口”將歷史性的時刻和創可貼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巧妙地結合起來,突破了簡單功能性廣告的做法,上升到品牌形象的高度,得到業內外的普遍贊譽!當時這座金像獎是中國大陸廣告人獲得的國際最高級別的榮譽之一。
而今,秦建新已擁有了自己的廣告公司。看著這些年來本土廣告人的成長,秦建新由衷地自豪。“廣告創意,說白了就是一種廣告信息傳達的方式。有人說中國人生來不懂幽默所以廣告也很無趣,其實,中國人不缺少幽默,只是和老外的幽默不同而已。何況,幽默感只是溝通方式的一種,還有許多別的方式可以達到好的效果。”秦建新說。
湯滌 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
進入廣告業前,湯滌在深圳是做設計的。1998年,波蘭第三屆國際藝術雙年展上,湯滌的作品一舉摘下全場大獎的桂冠。獲獎的作品是一組題為《人與自然》的公益海報。
至今,回憶起那次創作,湯滌依然感慨:“那時是中國經濟的加速發展期,深圳就是一個大工地,整個城市到處是灰沙,站在樓房向外眺望,目之所及看不到一點綠色。”這種情形觸動了湯滌的神經,來自廣西的他,面對眼前這座日新月異變化著的城市感到驚奇的同時,也深深地痛惜。“那個時候已經接觸到一些國外的環保理念,我對此很認同,所以就有了這么個出發點。”
在這組作品中,湯滌將人體與大自然的元素相結合,沒有用一點諸如青花、中國結、云紋的中國元素,但呈現的視覺效果,卻有中國水墨畫的質感和意境。湯滌說,通過這組作品自己想表達的就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只有兩者和諧了才會有美感。
波蘭雙年展上的這個大獎和之前拿過的一些大大小小的設計獎,使湯滌躋身當時新銳設計師領軍人物的行列。然而,就在同一批出道的設計師們開始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好或壞、或大或小的做著設計、在設計的路上前行時,湯滌卻跑到上海,干起了廣告。“我一直堅持認為設計就是商業行為,作為商業行為的設計,實際上在商業活動中,扮演的只是一個極其末端的角色。進入廣告行業,只是為了更向上游靠攏一點。”
成為廣告人的湯滌依然勤奮,并且很快收獲了不少廣告業的獎項。他說,做設計時,作品只能被很少的一個群體看到,做廣告了,自己的作品出現在各種大眾媒體上,可以讓很多很多人看到,并從消費者那里得到反饋。這種成就感,真實得觸手可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