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齊白石:藝術人生與人生藝術
感悟齊白石:藝術人生與人生藝術
感悟齊白石:藝術人生與人生藝術
藝術人生說的是從藝,人生藝術講的是做人,若二者俱佳,用今天的話說叫“德藝雙馨”。這兩方面,我以為齊白石都堪稱楷模。
先說從藝,中國有句老話叫“業精于勤,行成于思”。齊白石的“勤”和“思”,在今天看來,無人可比。他自己給自己起的一個別號叫“汗淋學士”,且刻了一枚印章,這名字有些幽默,也帶幾分辛酸,但更多的是說明了他的勤奮,刀刀是汗、字字是血。
齊白石出身貧寒,11歲就開始打柴、放牛、揀糞,13歲就扶犁、插秧、收稻,但他并不放松學習,“牛角掛書牛背睡”(齊白石晚年回憶詩),說明了幼時讀書之勤。15歲時,家里送他學木匠,這本是個養家糊口的手藝,木匠雖說為百工之首,比篾匠、泥匠、瓦匠略勝一籌,但也是在“匠”之列。但他出奇地勤奮,成為方圓百里有名的“芝木匠”。如果光是勤奮,齊白石也終究只是一個“好木匠”,名聲也不過在白石鋪周邊百里而已,哪里會名揚天下?與勤奮同行的是他的多思和創新。做木匠的同時他兼雕花,雕花是“細作”,技術含量高,他得到的報酬自然高些。由木匠而雕花這本身就進了一步,而他的雕花又與眾不同。他在自傳中談到雕刻生涯時說:“那時雕花匠所雕的花樣,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師傳下來的一種花籃形式,更是陳陳相因,人家看得很熟。雕的人物,也無非是麒麟送子、狀元及第等一類東西。我以為這些老一套的玩藝兒,雕來雕去,雕個沒完,終究人要看得膩煩的,我就想法換個樣子,在花籃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藥梅蘭竹菊等花木。人物像小說的插圖里勾摹出來,都是些歷史故事……我運用腦子里所想到的,造出許多新的花樣,雕成之后,果然人人都夸獎說好。我高興極了,益發大膽創造起來。”
綜觀齊白石的畫,無一不閃爍思考和創造的光輝,即便為生活所迫,畫的畫也是深思熟慮,講求市場效果,講求經濟效益的。如畫一個蝙蝠(諧音“福”),畫一個大大的公雞,高高的雞冠(諧音“官”),取名叫“福大官高”;畫一條很長的鲇魚,又畫一條大鱖魚,取名“長年大貴”。這么吉祥的畫,誰個不喜歡?這種勤奮和思考、創新,對于藝術是何其重要?由于有了這種勤奮和思考的精神,齊白石才從一個牧童而為木匠,由木匠而為雕匠、畫匠;由于有這種勤奮和思考的精神,才有他中年時期的“五出五歸”,實現了由畫匠到畫家的轉變,這是質的飛躍;正是由于這種勤奮和思考才有他60歲時的“衰年變法”以及名揚中外的藝術成就。
他對學生曾題詞“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寥寥8字,盡傳精神,提倡思考,提倡創新的殷殷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從藝術的角度看,齊白石的精神給人啟發:勤奮和創新是通向神圣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舍此決無他途。其實,何止藝術,一個想有所作為者,哪里離得開勤奮和創新?勤奮和創新是民族的靈魂,一個勤勞智慧不斷創新的民族總是生機勃勃充滿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齊白石弘揚的藝術是民族的藝術,齊白石身上體現的精神實則是一種民族的精神。
再說做人,齊白石一生做人可以說是光明磊落,做得純真,做得樸實,不投機取巧,不臨難而退。這樣,使他的形象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這從他的幾個人生片斷,可以管中窺豹。人到中年,他歷時8年,“五出五歸”,既有藝術上的長進,又有了較為豐厚的收入,他便專心求藝,西安有朋友薦他當宮廷內侍,他不去;在桂林,蔡鍔要他教部隊士兵作畫,他也不從。今天看來,這些也許都是加官進爵的好機會,某些人會求之不得,可他卻從不投機,專心作畫。1909年至1917年在白石鋪,他過著半農民半文人的鄉居生活,無衣食之憂,不再東奔西跑,刻印賣畫,他滿足于“落日呼牛見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門”的山村生活。這就是他的理想,一個樸實的理想和一種簡樸的生活要求。
他賣畫從不拐彎抹角,總是直來直去,明碼標價。按過去傳統,恥于言利,有些人也許會覺得齊白石有點“那個”。其實,這無可厚非,一個畫家以賣畫為生,純屬正常,何況他曾發出告示:“余年七十有余矣,苦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惡觸,心病大作,畫刻目不暇給,病倦交加,故將潤格增加,自必叩門人少,人若我棄,得其靜養,庶保天年,是為大幸矣……”這是30年代,他寫在客廳里價格表上的幾句話。說明碼標價,不賒不欠,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是口里說得漂亮,實際又是一回事。況且,一個70多歲的老人,靠畫為生,已是辛酸之至,比起當今某些歌星在臺上嘶啞嗓子喊叫幾句,扭扭屁股,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出場費,我以為齊白石并不顯小氣。
齊白石的人生藝術,還有一條是十分的難能可貴,那便是樂觀、豁達、大度。沒有什么磨難能壓倒他,他一生顛沛流離,苦難不計其數,經歷了父喪妻亡兒死的悲慟,經歷了生活無著的艱辛,經歷了遭人白眼的冷漠,但他均能坦然面對,矢志作畫不移。畫展上,有人說他功底淺,畫作粗,他不與人理論,只是回家拿起刻刀,在石頭上刻下6字:“君子海量容人”。一肚子火氣在刀刻斧削中煙消云散。他把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凝聚在筆端,留存在作品里,這種坦然面對艱難困苦,從不埋怨生活的人生態度,其實是一種人生藝術,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什么樣的生活都是財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白石老人出奇長壽,作品眾多,恐怕與他這心態也有關。
齊白石畢生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美好的生活,他畫牡丹、畫荷花、畫梅蘭竹菊、畫人物山水、畫和平鴿,無一不是追求一種和諧和平。1956年,在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把世界和平獎授予他時,他請郁風女士代讀他的答詞說:“正因為愛我的家鄉,愛我的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費了我的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直到近幾年,我才體會到,原來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愛是他作品的主題,也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人生的藝術,人世間只要有情有愛,就將變得美好而光明。
“花開花落皆為景,悲歡離合都是歌。”齊白石一生歷經磨難,但由于他的內心充滿了愛,充滿了情,所以,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沒有跨不過的坎,沒有翻不過的山。他的勤奮、多思,不斷創新的藝術和純真、樸實、豁達大度的人生,留給社會,留給后人的是一筆寶貴財富。人畫合一,畫如其人,我們辦齊白石藝術節,紀念這位“汗淋學士”,既要傳承他的藝術,讓民族藝術的旗幟高高飄揚,也要弘揚他的品格,讓純真樸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發揚光大。我想,這些都是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