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怎么老跟吃的過不去
行為藝術怎么老跟吃的過不去
行為藝術怎么老跟吃的過不去
剛結束的首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其中一項行為藝術“壓路機碾壓蘋果”,引起了眾多市民和網民的批評。據悉,這次藝術展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140余家參展單位和個人參加,其中不少都展示了豐富的藝術性,但惟有“碾蘋果”因其荒誕不羈而為媒體所關注,難道非得引起爭議才對得住“行為藝術”這幾個字?
33噸蘋果整齊地擺放在展覽會廣場上,碩大的壓路機碾過,所經之處成熟飽滿的蘋果瞬間成了一攤泥漿——在“創作者”看來,這項行為藝術實現了他預想中想要的效果,含糊曖昧地傳達出了他所想表現的藝術理念。可惜的是,藝術家的高深思想并沒能平實落地傳達給觀眾,它通過視覺帶給人們最大的內心沖擊是“糟蹋了這堆蘋果”,要知道,這33噸蘋果價值17萬元,很多市民在購買時都要仔細掂量反復挑選,很多貧窮的孩子很多天也不見得能吃到這樣一個蘋果。
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這些蘋果的價值,并非對富有深意的行為藝術低眼相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需求論談到,人的第一層需求是“先滿足生存需求”。“先物質再精神”也是無數平凡人的生活哲學。在看到這些數量眾多的蘋果被碾碎,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果農呵護這些果實成長的艱辛以及已經實際造成的浪費,是正常人的反應,行為藝術家所要推銷的隱喻和暗語已經被大家拋到九霄云外。即便我們認識到了這項行為藝術的可貴之處,那么它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收獲,能抵消這些消失的果實帶來的痛惜嗎?
在漫長的中國農業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加上天災人禍頻繁,歷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是愛惜糧食,直到現在,古詩《憫農》還是喝牛奶、吃麥當勞長大的孩子必須要學習的語文課。脫離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傳統的習慣和美德分庭抗禮,行為藝術家不可能不知道帶來的嘩然效果,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近些年不少行為藝術都紛紛和糧食、水果過不去,在“壓蘋果”之前,就有人將10噸蘋果傾倒于水池中,讓市民目睹其由新鮮至腐爛,更有哈爾濱某啤酒企業欲用90噸啤酒打造噴泉……
優秀的行為藝術作品可以給人帶來心靈的啟迪和深沉的思考,實現這個目的應該有許多方式和渠道,但若想引起公眾注意,勢必要花費一些心思,避免不了有些人要走捷徑,于是,我們目睹的國內的行為藝術,要么是抄襲模仿,簡單乏味,要么嘩眾取寵,充滿浮躁氣息,“自虐、破壞、傷害”等低俗無聊的手段被無限制使用,共同構成了當代行為藝術的主旋律:糟蹋。其不僅糟蹋了被利用的道具,也糟蹋了行為藝術本身,讓這四個字蒙羞,與此同時,也破壞了原本對行為藝術持有神秘、好奇甚至崇拜心理的觀眾們的審美。行為藝術已經很大程度上和人民無關,而墮落成了另類文藝精英們自娛自樂的游戲。
行為藝術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80年代這種新的藝術形態進入中國以來,一直在不斷挑戰著人們的審美觀、道德觀和社會傳統。生搬硬套而來的藝術形態,只能引起圍觀和訕笑,這無疑會將藝術家和觀眾分隔得越來越遠。行為藝術不是用來成全藝術家的,當它的功利心昭然若揭的時候,當它與受眾之間的溝通出現巨大隔膜的時候,藝術便如同那些被碾碎的蘋果,既沒了觀賞價值,也沒了實用價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