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羅畫廊80后畫家作品展:屬于80后的“哈滅古哈”
娑羅畫廊80后畫家作品展:屬于80后的“哈滅古哈”
娑羅畫廊80后畫家作品展:屬于80后的“哈滅古哈”
時間:2007-09-17 00:00:00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展覽
>娑羅畫廊80后畫家作品展:屬于80后的“哈滅古哈”
“哈滅古”是上海話“哈密瓜”的發音,而結尾的“哈”是現代網絡特有的表示高興的語氣詞。“哈滅古哈”意即“哈密瓜很高興”。這是80后“果凍時代”人特有的語調。
⊙席文
作為19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戰爭與我們無關,饑餓與我們無關。我們沒有參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建設,卻享受著富裕帶給我們兒時生活的快樂。我們一邊看著動畫片一邊吃著果凍……,童年如此美好。當我們漸漸長大,現實的壓力與兒時的無憂相抵觸時,表現出我們這一代拒絕長大的共同心理特征。由著名策展人張晴主持的《哈滅古哈》畫展,于9月8日在北京草場地藝術區娑羅畫廊舉行,畫展用藝術的名義詮釋了這樣的特征。
本次展覽展出了1980年后出生的藝術家陳赟、閆威、黃薇、劉丹妮、王之博、虞華、戴牟雨、胡子、熊鶴、卜樺十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哈滅古’是上海話‘哈密瓜’的發音,而結尾的‘哈’是現代網絡特有的表示高興的語氣詞。‘哈滅古哈’意即‘哈密瓜很高興’。這是‘果凍時代’人特有的語調。”80后出生的這些畫家,是伴隨著果凍生產線的引進,吃著果凍讓童年幸福起來的。他們自由孤寂,開放自我,純粹透明,盼著長大卻又要不斷回頭以兒童的身份回避成年后的壓力。他們奉行非線性無章法的拼貼哲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待一種力量去開啟內心豐富而閃光的激情。張晴這樣形容80后的這些藝術家。
展覽現場10位畫家的40多幅作品,具有形態各異的特質,對動漫制作有一套的卜樺,這次參展作品是系列“游樂園”氣氛的布面油畫,色彩艷麗,畫面靈動,創作中的松弛倒給了參觀者陽光遐想的狀態,而劉丹妮創作的鋼筆繪畫,以極端細密的筆觸表現了一個天庭的世界,怪異而線條圓熟的形象,容易把人帶入一種不安的精神世界。
“每個藝術家都是自我的,這些年輕人的自我是很獨立的體系,他們不找同齡的可比性。在知識結構上,更注重自然科學、生物學、天體物理等,而且,‘果凍時代’的創作者跨領域現象普遍,廣告、作曲、電影、繪畫等什么都有,也因此他們的參展作品才有鮮明活躍的特性。”張晴如是說。
藝術的變化與語言一樣一日三變,特別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潮流中,每一時段似乎都有流行的藝術樣式和藝術語言,這次北京參展的畫家們在他們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思考和藝術實踐即是我們這個時代中變異得最為亮麗與生動的一幟。他們在藝術中的隨意性已轉為藝術的新俚語及其新的發音方式,他們在藝術中的流行性也將逐漸形成今日藝術的時代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