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的意味
距離的意味
距離的意味
在當代畫壇,劉慶和屬于那種極有才情又極為勤奮的畫家。20多年來,他從不滿足各個階段已取得的進展和成果,而是不斷地謀求藝術上的精進。這種精進,既包括水墨語言的實驗性探試,更包括藝術觀念的蛻變與拓展。
集中地說,劉慶和多年來所致力的乃是水墨這種語言切入當代的可能性,這首先需要一種作為當代人關切現實的立場,也需要感受現實的方式與角度。劉慶和的特點是在都市化這個最大的中國現實情境中,以一種與現實若即若離的態度作“在場”的悠游,他既貼近生活的實相,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具體事件和人物,同時也保持著與真實的距離,回到繪畫的敘述中表達具有體驗性質的感受。他作品中的人物與場景充滿著偶然與必然同時顯現的特征,尤其精微地表達了人的個性化狀態與集體性宿命的二元同一關系。
被稱為“隔岸”系列的劉慶和新作典型地顯示了他藝術的狀況。在我看來,“隔岸”就是距離。他對許多東西——包括對大家都通俗感受到的現實、對已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自己向往的東西——都有一點兒距離。這種距離難以用長度的數量去界定,它是一種心理上或觀念上的距離,一種有距離的觀察與體味,因此,他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在日常的生活景象之中的“常態”,更有各形各色超越日常狀態屬于神經末梢才能夠觸知的“異態”。
同樣,在水墨語言上,劉慶和也持有距離——既與傳統和學院教育的水墨造型方式保持距離,也與超逸水墨邊界的非水墨系統保持距離。他始終把水墨當作精神的觸角,在用筆用墨用水用彩中似有常規來路,卻偏離已有程式,感性而尖銳地指向超驗性的體悟。筆墨在他那里是一種敏感的語言,用以表達他敏感到的現實。
范迪安
2007年3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