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縱橫寄鄉情──林勇遜水墨寫生作品談
筆墨縱橫寄鄉情──林勇遜水墨寫生作品談
筆墨縱橫寄鄉情──林勇遜水墨寫生作品談
時間:2007-09-13 00:00:00 來源:香港大公報
名家
>筆墨縱橫寄鄉情──林勇遜水墨寫生作品談
香港畫家林勇遜是廣東揭陽人,是一位書畫印皆能的多面手。但他的繪畫不屬于嶺南派,雖然作品滲入寫實和寫生,因為他是王蘭若的親傳弟子,今年已逾九十高齡的王蘭若是典型的傳統派。
近日,《中國書畫報》提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王蘭若因「右派」問題,由汕頭下放到故鄉揭陽,蟄居當地美術工藝品廠的舊事。彼時的青年藝徒林勇遜被王蘭若賞識收為門下,加之無所不畫和無日不畫的工作環境,令其繪畫技藝達到多能而專業的狀態,為其后來在香港藝壇一展身手做好充分準備。
林勇遜的花鳥、山水、人物、篆印之中,我最喜歡他的山水作品。香港《視覺藝術》曾發表過他在海外旅游的寫生作品,都是水墨黑白之作,用筆靈動,墨分五色,甚得傳統水墨三味。
近日看到他幾幅描寫鄉間景色的印刷品,除了保持了上述的特色,還有一種濃郁的故舊鄉情閃爍其中。《豐收》近景的待割稻谷,是一個難度甚大的畫題。太接近實物則易「碎」,太虛了又會不知何物。畫家巧妙地使用虛實相間手法,很好地再現出成片豐收的稻田景象;中景低飛的雀群也不是花鳥畫中的點綴,是稻熟雀聚的生活細節,將主題再次的催谷和強化。
另兩幅畫收割后田野場景,《遠眺》以粗澀筆意寫稻束和散于田間的稻根。這個重墨粗筆的形象十分奪目,它與《秋收》中以偏鋒橫掃而成的坡田渾然一體,加之遠景似云似樹的水墨浸潤,不僅是水墨技法的成熟發揮,更是作者對彼時鄉間生活的即興回顧。即是說,是生活和情感的積淀,催化和激活了畫家于瞬間快意的揮灑。
我和畫家長談的機會不多,加上他的鄉音很重,但并不影響對他的繪畫逐步了解。特別是近日在屯門藝術節展出的幾幅新作,予人面目一新的感覺。尤其在造型與刻劃方面,較他以往的作品更趨深入和成熟。其中一幅群鷹的畫面,是我近年所見的相類作品之中,堪稱三甲之作,顯示著畫家旺盛的創作力邁向更為成熟精采的階段。
今日的中國畫壇,具備傳統寫實功力的畫家為數眾多,缺乏的是能對當下周邊事物有敏銳反應和表現力得心應手的畫家。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也是我寫出這篇讀畫心得的初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