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邑侯高公德政碑文》拓片 現身蕭山
光緒年間《邑侯高公德政碑文》拓片 現身蕭山
光緒年間《邑侯高公德政碑文》拓片 現身蕭山
《這是明代大官的宅?。俊芬鹆俗x者關注,退休干部陳雪年打來電話說,他家藏有好幾部陳氏宗譜。記者趕去,從這些家譜中,可惜都沒有發現呂才莊古宅的線索。令人興奮的是,記者意外發現了他收藏有一份珍貴的史料,這就是《邑侯高公德政碑文》拓片。
石碑是清光緒九年刻的,立在原來的“大操場”(現新世紀廣場)里,抗日戰爭時被日本飛機炸碎。陳先生收藏拓片時,共有8張。經裝裱,成了一幅寬500厘米、高約30厘米的卷軸。陳先生說,這很可能是存世的孤本了,而且在現存的蕭山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碑文內容是蕭山的文人雅士們對一位縣官的贊賞。這可能是目前惟一被發現的用石碑來記錄蕭山縣官政績的例子。
撰寫碑文的是傅鼎乾、韓欽、任炳炎、胡燏芬、陳璚等11個人,他們中有進士、舉人、秀才等,并非都是名人。碑文的第一篇是傅鼎乾作的《邑侯高公德政序》,碑文的最后是陳璚題跋,中間9篇文章是各寫各的,信手書來,或詩或文或賦。看起來,好像是用寫好的紙直接就貼在碑上刻制了。主題都是記載和贊揚縣官高英的事。
《序》中記載高英來到蕭山后,“考課則親評;閱詞狀則親檢收;賦稅則親催納;塘堤則親替(替字不清)修;以至市鎮通衢窮鄉僻壤,則無不親自巡行,洞察民隱,不辭勞、不任德。弊必剔、利必興……”云云。
高英,光緒七年至九年在蕭山主政3年,離任后赴龍游為官。據說,他離開蕭山的時候,既無車馬裝載行李,甚至連隨身細軟都沒有,只身一人,揮手而去?!拔髁昶倸w裝”,隨便在地上揀片石頭都比他的行李重,真個是兩袖清風。老百姓自動聚集,“焚香跪送”,從城里到西陵渡口,數十里不絕。
“攀轅忍令使君行!”
“遮道牽裾,亦不啻赤子失其親慈母?!?
“秋水接長天,西陵渡口船,問公今日去,再到是何年?”依依之情,溢于言表。場面至為感人。
他走后,文人雅士們仍然感動著,所以寫下了文賦,刻制了石碑。
碑文有4000多字,字體多為行楷,字跡大小不一,正草不一,拙巧不一,可以從中窺見各位文人雅士不同的性格。從欣賞書法的角度來看,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