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多少藝術假生活之名
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多少藝術假生活之名
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多少藝術假生活之名
木匠、油漆匠、搬運工、藝術家、策展人都在忙活,鋸子聲、榔頭聲、拆卸木板箱的聲音,以及熱氣騰騰的人聲。看展不如看布展,9月4日,午后的上海展覽中心像個大工地,建筑材料是“藝術材料”。兩天后,來自世界各地的123家畫廊將帶來一千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展廳前,光著腳丫的搬運工人正把一箱箱皮色姣好的煙臺蘋果倒在廣場空地上。上回,藝術家顧德新在廣州何香凝美術館前上演了一把將10噸蘋果倒進水池子的行為、裝置藝術,引來端正大報“糟蹋”的批評,還有引向“階層心態”分析的。這回,還是蘋果,但不敢浪費了。卸車師傅說,藝術家是守著果農采摘、裝箱、發車的。跪在蘋果堆里的劉師傅遞了個小的給我。
123家畫廊,45%來自亞太地區,其他來自歐洲和美國,但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是亞洲藝術家的。16位亞太地區當代藝術家被策展人列入“杰出藝術家”單元:艾未未、陳劭雄、陳箴、方力鈞、顧德新、盧昊、宋冬、王度、王廣義、張培力,來自孟買的Jitish Kallat,來自東京的宮島達男、SCAI、奈良美智,來自泰國的Rirkrit Tiravanija和Sudarshan Shetty。策展人之一的洛倫佐·魯道夫(Lorenzo A. Rudolf)曾經擔任1991-2000年巴塞爾藝術展的總監,他是個天生的演說家。“這個展功能之一是挖掘、推出亞洲新人,并將他們領向世界,”他說。于是,20位名列“驚喜發現”單元的藝術家格外令人好奇。在展廳二樓轉了一圈,發現以下中國人的名字:蔣志、陳擎耀、仇曉飛、邱志杰、涂維政、李永斌。
策展人努力讓觀眾在本屆展中看到“在別地沒見過的作品”,比如紐約一家畫廊帶來的韓國藝術家白南準的雕塑、裝置作品,高3米。策展人介紹說,白南準是在歐美最早做電子媒介的藝術家,他相信許多中國人此前沒見過這件作品。
亞歷山大·舒莫夫在擺弄著他20年的收集品時說:“我要把當代藝術與人類的生活細節聯系起來,你明白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