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的方向
學院的方向
學院的方向
時間:2007-09-12 00:00:00 來源:
名家
>學院的方向
孫振華
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回教師作品展”不僅展示了該系17名教師的最新創作的作品,同時這個展覽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梳理雕塑與學院的關系的契機。
西方現代雕塑發展的模式,呈現出的是從社會到學院的基本走向,譬如羅丹就是如此。也就是說,在西方,“學院”代表著穩定的、規范的,常常是保守的力量,而從社會涌現出來的雕塑作品,常常是為雕塑注入活力,推動雕塑創新發展的力量。中國現代雕塑的基本走向則不是這樣,反過來,它常常呈現出從學院到社會的方向。
這一點和中國雕塑現代性的獨特歷程相關。在20世紀,當西方雕塑引入中國,成為造型藝術的一個部分,并納入到高等藝術教育中,在這個時候,中國雕塑呈現出的是至上而下,從學院到社會的關于雕塑藝術的啟蒙和普及工作。
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是中國第一個正式開設雕塑系,招收雕塑專業學生的教學單位。中國美院雕塑系近8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雕塑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就雕塑創作而言,從有了中國有了學院,它就在創作中一直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這種作用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的初期。
當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中國的民間的雕塑創作為中國雕塑走出概念化、公式化的藩籬;為雕塑的革新和創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王克平、朱祖德、甘少誠等人,他們非學院雕塑家的身份和立場為這個時期雕塑面貌的拓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
不過,盡管如此,如果從總體來看,在所謂“85”美術新潮中,在雕塑方面,最主要的力量仍然是有著學院教育背景的藝術家,學院雕塑變革的過程中同樣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回教師作品展的總策展人許江教授在展覽前言中,回憶起1992年在杭州舉辦的首屆當代青年雕塑邀請展的情形。在當時,這個展覽是第一次全國性的,由學院青年教師獨立策劃,旨在鼓勵雕塑創新的展覽,它對推動雕塑走向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在雕塑藝術進入到當代的學術情景之后,學院雕塑如何把握它的方向?它如何應對紛紜復雜的世俗社會?這成為一個問題。
顯然,當代藝術多元化的格局,藝術市場的勃興,傳統雕塑觀念的顛覆,使得過去學院雕塑遭遇到挑戰。在90年代中期以后,物欲化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開始籠罩市場,這種具有全球化背景的意識形態開始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學院雕塑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定位?
有學者指出,當今社會,是一個“沒有世界觀的社會” ,所謂沒有世界觀,乃是指個人生活的存在已經與宇宙失去了有機的意義聯系,只剩下作為主體的“占有性的個人”對作為客體的大自然赤裸裸的占有、征服關系。
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當代學院雕塑如何堅持自己的精神操守?
許多當代雕塑描述了這個時代人們精神生活的變化,它以解構、顛覆、調侃、反諷、挪用等方式,消解了傳統價值。它使過去藝術的承載和使命感變得輕松好玩;使甜美的抒情變得粗糙怪異;使曾經高蹈的藝術世界開始表現身體的欲望和感性的要求;使曾經是諸神的殿堂,開始轉變成為一個凡夫俗子的世界,轉變為一個日常的、普通的生活細節......。
一些當代雕塑的確是得風氣先,把當代世界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變化細致入微地反映了出來。 它們也表現了對當代精神現實的批判態度。同時,也應該承認,也有相當多的雕塑家還只是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和玩味上,其中有的甚至在努力迎合某種時尚的趣味,甚至推波助瀾。
就是對于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當代雕塑而言,光是批判也還是不夠的。當代藝術需要建設新的價值體系,因為一般性的批判,已經很難給當代中國的精神文化注入更多的建設性的內容。也就是說,中國當代雕塑在關注中國的文化精神現實的同時,如何積極推動公民社會的建設,推動公共領域的交流和對話;在市場的條件下,如何促進積極健康的人格精神的培養;總體上,當代雕塑在如何建構當代精神價值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應該是學院雕塑家義不容辭的工作,它更應該是當代學院藝術的使命。
這次展覽是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學和研究進行整體結構調整后所舉辦的第一次教師作品的集中展示。
在雕塑系五個工作室中,每個教師的創作都是針對各自的教學任務和不同的研究方向來進行的。這種具體的針對性,應該是學院雕塑所不同于社會創作的地方。
在當代雕塑多元化的背景中,個人精神的獨立性變得日益重要。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總體上說,這些教師的作品比較個人化,他們始終圍繞著個人的思考和現階段面臨的問題來進行創作,只有聯系他們過去的作品,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們各自的發展脈絡以及新的進展。
中國美院雕塑系的教師一向比較強調個人方式而不傾向于從眾和跟風,這種獨立的學術品格在他們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再一次得到了映證。
針對問題、獨立思考、拉開距離、深入下去,這也許是當代學院雕塑與眾不同的地方。而重新確立當代雕塑的自身品質,重建當代藝術的價值系統,應該成為當代學院雕塑的方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