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美術展館期待復興
陜西美術展館期待復興
陜西美術展館期待復興
時間:2007-09-11 00:00:00 來源:
收藏
>陜西美術展館期待復興
現代感十足的陜西省美術博物館
陜西美術
館矗立于西安市東大街的人流車海之中,芳齡23,已飽閱滄桑;今年7歲的陜西美術博物館,則氣勢恢弘地端坐于西安市南二環中段,活潑健壯。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兩處展館,與兩個展館的“當家人”聊起展館所面臨的處境,兩館各具雄心,亦各有苦衷,展館復興,任重道遠。
與陜西省美術館相比,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的日子似乎能好過一些。
2000年4月,省美博在新世紀的朝陽中呱呱問世。“這是由政府建立并管理的以美術品收藏保護、學術研究、陳列展示等為內容的文化事業機構。”館長李杰民卸下眼鏡,說了這么一句話。在全國美術館群落中,省美博目前是最年輕的一個,是個“小弟弟”。“五朵金花,有我們一朵,我們能夠代表陜西、代表西北。”省美術博物館館長李杰民笑得很自信,說省美博的展覽已經排到了2008年8月。
美術館應提高展覽的準入門檻
“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還有我們,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由文化部2006年在京召開的亞洲美術館長論壇上,國內館長只安排了寥寥數位發言,李杰民便是其中之一。“我們有陣地!”李杰民拿起館刊,頗顯自豪。
在國家文化部安排的出國考察中,李杰民大開了眼界。去美國訪問時,他發現,進“大都會”不需要買票,但必須得投至少一美元,然后戴個小徽章,才能進行參觀。李杰民說,人家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和強化參觀者的意識,這種意識必須要有,我們將來也會考慮對公眾免費開放,完全免費,但是觀眾必須得自己去領票,得強化這種意識。
看展覽完全免費的做法,有地方嘗試過,在展覽業發達的城市,如深圳,曾有個展覽嘗試過免票,結果展廳內人山人海,由于還有敞開供應的冷餐會,人人都舉著叉子在叉西瓜或香蕉,或者托著紅酒杯走來走去,但既已提前宣布出去了,于是只能硬著頭皮供應,只是把甜點越做越小,酒杯越換越小,現在說起猶如玩笑。
八屆國展開幕式,有三萬五千人。一個人收20塊錢門票,人潮洶涌而來時,省美博“大開城門”,將觀眾放入。后來李杰民將此事在會上說給同行聽時,同行大為驚訝,此舉至少少收入了70萬元,這在別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李杰民認為,今后各個美術館應提高展覽的準入門檻,讓觀眾看到真正有水平的展覽,不能誰有錢就來辦。在外地有些地方,辦展人將東西都運到后,一看不夠條件,就是不能辦,哪怕你再把東西拉回去,而在西安,當事人總能找到各種關系,大打關系牌或友情牌,最后都能辦了。
“觀眾會從展覽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主要是用美術博物館這種特殊的語言方式,來表明或引導一些東西,書畫界在某一個時期略顯浮躁之時,我們就抬出傳統,如舉辦《重溫古典:與大師面對面》,舉辦了臺北故宮珍藏書畫精品展,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出現在觀眾面前時,那種震撼可以想見。我們舉辦過畫壇巨擘劉海粟的展覽,舉辦過錢松巖的展覽,讓看慣了長安畫派的陜西觀眾,也看看金陵畫派代表人物的作品。舉辦了首屆陜西書法臨帖展,大家都來臨帖,從傳統中汲取力量與營養。這就是美術館的另一個功能,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營造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
專家型人才極度缺乏
美術博物館現在也有困境,工作人員能進不能出,沒有競爭,不能實現優勝劣汰,從業人員具備美術學、博物館學等專業素養的鳳毛麟角,至于專業性較強的學術研究、藏品鑒定與修復、展覽策劃、陳列與展覽設計等專家型的人才更是缺乏,這些都令李杰民深深憂慮。美術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社會文化機構,這種特征和條件決定了它不可能參與市場上經濟效益的競爭,美術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學術研究、展覽展示、公共教育等工作都需要開展。“沒有盧浮宮的巴黎、沒有大英博物館的倫敦、沒有大都會美術館的紐約是不可想象的”,李杰民對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這段話記憶猶新,“我們就是要做陜西的文化品牌、西部的文化品牌,進而成為全國的文化品牌”。
讓李杰民感到有必要說一說的是,社會上美術博物館一詞被泛化,有的美術品經營者租一間小門面,掛個牌匾,經營假冒偽劣字畫,也叫“美術館”,在公眾中起到了誤導作用。
采訪快結束時,記者與李杰民一起,在辦過相關手續后,隨著保衛部門與收藏部門一起打開門鎖,走入了藏品庫。恒溫恒濕的環境,柜子架在軌道上,標著SF(書法)、GH(國畫)、YH(油畫)與BH(版畫)等,讓人目不暇接。“你看這箱子,大小寬窄都不一樣,你能看出來嗎?這是有區別的,永久性收藏、重點收藏、一般性收藏、文獻性收藏、資料性收藏……”李杰民館長如數家珍……
■記者旁白
兩大館的兩個館長各有自己的一番苦水,但是吐過苦水之后,還須上路,去為陜西美術、陜西文化的明天搏一搏。
在以經濟效益論英雄的時下,陜西美術博物館與陜西美術館多少淪為了“弱勢群體”。盡管這是一種社會扭曲現象,然而耐不住清貧和寂寞的專業人才,不斷把目光和精力投向了經濟發達地區或待遇豐厚的行業,美術展館一個個“很受傷”。
謹在此,向仍堅守在美術展館行業的人們致敬,憑著一種文化良知,他們傳承著陜西文化、中國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
不是市場的寵兒,而且又成為有關方面的棄兒,這讓陳玄很不甘,“你看像這畫廊,雖然承包出去了,但是完不成任務又能怎么辦?總不能對自己的職工太茍刻了吧,中秋節快到了,你還得給發月餅,不發怎么辦,對不對?不能太沒有人情味兒了……”
人在,陣地在。心在,夢就在。
美術展館,明天會更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