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堅法師在中國三峽博物館作“佛教收藏觀”的演講
道堅法師在中國三峽博物館作“佛教收藏觀”的演講
道堅法師在中國三峽博物館作“佛教收藏觀”的演講
2007年9月8日下午,應中國三峽博物館之邀,重慶華巖寺方丈、重慶佛學院常務副院長道堅法師在五樓學術報告廳作“佛教收藏觀”的演講。文物收藏、書畫藝術愛好者及前來觀看“道堅法師拓片收藏展”的市民一起聆聽了法師的精彩演講。
道堅法師介紹道,中國收藏有官方收藏、私家收藏和(佛教)寺院收藏之分,前兩者多“鎖在深閨無人識”,而寺院收藏則是公益性的,是綠色開放式的,能讓廣大人民百姓親密接觸,并通過這種方式讓國人提升人文素養和增強民族認同感。
佛教收藏又有寺院收藏與佛教徒個人收藏之別,其特色有以佛教法物收藏為主,兼及世間收藏,并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文化保護等共性。這種不以占有和利潤為目的的收藏,道堅法師稱之為出世間收藏,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于佛教收藏內容的分類,道堅法師介紹了他的同學、中國佛學院文物專業碩士、中國佛教博物館覺真法師的佛教文物分類法,即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核心的分類法。三寶分類法,將佛教收藏分為佛寶類、法寶類、僧寶類等大三類。佛寶類是以佛菩薩形象、佛菩薩相關象征為代表,如金銀銅鐵錫木石貝等屬,或自然或人工雕刻的佛菩薩形象及吉祥物;法寶類是以承載佛教精神的物質或形象,如各種材質的經書等物;僧寶類是以僧團為中心,一切日用法物等,其內容最為廣泛,如法事器樂、僧服、飾物、供養具、日用物及僧團與社會藝術的交涉等。
說到佛教收藏的理念,佛教講緣起的法則,不承受有永恒獨立存在的事物。萬事萬物皆歸于成、住、壞、空,終將壞滅,故佛教收藏,無執著,無取舍,非占有,非牟利,是因緣法。這種隨緣為之的收藏觀,卻將信仰的虔誠與法的象征,與收藏聯系在一起,形成強大的文化保護推動力,使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不絕,并傳之后世。
最后,法師為大家介紹了華巖寺雖然資金非常困難,卻從沒有放棄文化保護工程。如重刻《華巖寺志》工程,活文獻搶救工程,古建筑群保護工程、古代碑刻保護恢復工程、文獻資料搶救工程,古籍修復工程等,這些工程有的業已完成,有的正在啟動,有的因為沒有資金僅立項。
據悉,道堅法師十幾年來收藏的古舊書籍及精美拓片于2002年已全數捐獻于華巖寺。華巖寺在法師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文化保護工程,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贊許。華巖寺因在華巖風景旅游區內,其發展空間受限,資金來源不足,從法師升座以來,僅接受過一筆維修藏經樓的八十萬元大宗捐款,其余資金,皆為華巖寺僧俗大眾自籌。華巖寺成立了寺務管理委員會,財務經大眾及國家主管部門審核,每月收支公開透明。道堅法師常說,我們是公益性非營利單位,只要能達到收支平衡則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