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晏濟元作品80%都是假畫
市場上晏濟元作品80%都是假畫
市場上晏濟元作品80%都是假畫
市場上晏濟元作品80%都是假畫 自律管不住賣假
“一般拍賣會的宣傳資料上都會印著‘本公司對拍品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圖片僅供參考’之類的提示。藝術品流通領域法律、法規的缺失,使贗品流通如入無人之境。”日前,《市場報》記者采訪一位在藝術品收藏行業工作多年的鑒定專家時,對方向記者揭露了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存在著的眾多潛規則,并表示:“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購買藝術品有可能會碰上贗品,藝術品經營者對賣假、售假承擔的責任有限。”
買家:藝術品市場賣假無人管?
“那幅號稱是傅抱石親筆的山水人物,現在還扔在我們家柜子最底下。”范女士在北京的書畫拍賣行里也算小有名氣的買家,大大小小的拍賣行舉行拍賣會時都不會忘了給她寄一份拍品目錄。在拍賣會上拍幾件自己看著好的東西,再轉手在其他拍賣會上賣掉,范女士靠著中間的差價小日子過得挺舒坦。雖說這份“工作”讓范女士和拍賣行的關系密不可分,但提起自己在拍賣會上買的贗品,她仍然怒不可遏。
范女士在北京一家美術學院擔任會計,雖然沒正經學過書畫,但耳濡目染加上自己本來的天分,她對書畫本身的感覺非常不錯。1992年,她陪朋友去了趟拍賣會,會上她看上了一幅筆法不錯的水墨畫,價格也便宜,一時心動便落槌買下,結果會后沒幾天就有人找上門以2倍的價格買走。嘗到了甜頭的范女士之后就成了拍賣會的常客。
一開始,范女士參加的多半是小型拍賣會,只買些筆法不錯、價格低廉的無名畫作,最貴的不超過1000元,轉手賺個一兩倍不成問題。時間長了,范女士膽子大了,在一次某著名拍賣行舉行的大型拍賣會上,她看上了一幅標注著“傅抱石,山水人物,設色立軸”的書畫作品,估價卻并不高。由于范女士經常聽來學校講課的畫院導師對傅抱石的山水贊不絕口,又知道這位近代著名畫家有撕掉不滿意畫作的習慣,存世的畫作不多,她覺得機會到了,狠了一狠心以接近自己全部積蓄的價格把這幅畫拍了下來,可之后經專家鑒定卻是贗品。“近幾年傅抱石的畫都在百萬以上,央視鑒寶拿出了一幅,估價好像是2000多萬元。”范女士不肯透露自己當年究竟用多少錢購買了此畫,“說出來行里人會說我貪心,可那時候國內拍賣市場啟動不久,撿漏的人很多,還有人用冰箱換過齊白石的畫呢。我確實有貪便宜的心,可那時候真沒想到,那么著名的拍賣行會賣假畫。”
范女士拿著那幅傅抱石的贗品曾經找過不少朋友,可朋友都勸她算了,因為“就算告也告不贏”,拍賣行早就在畫冊上說了:“競買人應親自審看或鑒定競買的拍賣標的原物,詳盡了解有關情況,自行判斷該標的是否符合圖錄及其宣傳品的描述,根據自己對擬競買的拍賣標的的認識決定是否購買,并對其競買行為自行承擔責任。”
賣家:畫家本人的鑒定不算數?
“拍賣會上無底價的標的多半是贗品,已經成了業內共識。”一位國內知名畫家告訴《市場報》記者,他們這些經常會把畫作拿去拍賣的賣家對拍賣行的感情大都是“愛恨交加”, “在拍賣行里拍出高價,今后我們的畫才好賣,可不少拍賣行‘黑活兒’太多,讓畫家根本拿不到錢。”
除了“兩廂情愿”的“虛拍”, 拍賣會上贗品的泛濫,讓真品畫作出讓方對拍賣行也一樣存有戒心。“幾乎每個拍賣季都會傳出畫家本人指出贗品,而要求撤拍的消息。”一位拍賣行的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就算是畫家本人鑒定是贗品,拍賣行也可以不聽,因為不能排除畫家早期作品風格不統一,本人誤認的可能。”
而對于拍賣行贗品泛濫的問題,不少畫家深惡痛絕卻又無計可施。“百歲畫仙”晏濟元一直飽受其苦。晏濟元的兒子曾義憤填膺地向媒體宣稱:“我可以肯定地說,目前市場上晏老的作品,80%都是假畫。”由于備受贗品困擾,晏老甚至表示可以親自為藏家免費鑒定。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些書畫作品已經被鑒定為贗品,但過一段時間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另一場拍賣會上。像這種“打一槍換個地方”的拍賣方式,更是讓投資者防不勝防。
更重要的是:除了作品本人在世的情況,很多古代書畫、古陶瓷、青銅器等因年代久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沒有一個鑒定權威或鑒定機構可以保證鑒定結果,“目前藝術品并沒有一個硬性的鑒定標準,就算是有專家鑒定書的藝術品,只要專家在事后一口咬定‘看走了眼’,購買者仍然無可奈何。”
對策:除了要求藝術品經營者自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也就是說,風險是由競拍人來承擔的。但事實上,拍賣公司對該規則有濫用的嫌疑。如果存有瑕疵的藝術品(如贗品)在委托人或者拍賣人示意下對價拍賣的話,應認可該條款免責;如果存有瑕疵的藝術品以真品價格拍賣,而委托人或拍賣人完全有能力對之進行鑒別,卻未履行瑕疵告之義務,且一再向競拍人表明該藝術品為真品,則拍賣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主任邱寶昌律師表示,如有證據證明拍賣行在拍賣前就知道拍品是贗品,而以真品進行拍賣,或拍賣公司與委托人惡意串通,則構成欺詐。對買家造成的損失要由委托人和拍賣行共同承擔。買家可以向委托人索賠損失。如果是跟生活有關的必需品,買家可索賠雙倍損失。
雖然在實際拍賣過程中,大部分買家可能難以搜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拍賣行惡意串通,但一個普通消費者在保護自己利益方面,仍然還有些事情可以做。隨著純粹為了利潤的藝術品投資者越來越多,購買藝術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自己有一顆平常心――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時,不貪、不躁。
值得高興的是,日前,在西寧召開的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文化藝術品拍賣專業委員會2007年年會上,與會者就《文物藝術品拍賣技術規程》(草稿)進行了廣泛研討。據悉,此規程有望今年年底定稿。“出臺這樣的技術規程,打破了各企業在拍賣圖錄上制定的自家《拍賣規則》,利于文物藝術品拍賣領域的凈化。”中拍協法律咨詢委員會主任、法學教授田濤這樣總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