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作品賞析
二○○七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作品賞析
二○○七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作品賞析
時間:2007-09-10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資訊
>二○○七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作品賞析
“轉換行為”
■作者Jitish Kallat
作品用玻璃纖維部件模仿史前動物的骨頭制作了一輛三輪車,反映了即將被清除出諸如孟買這樣擁擠的大城市的一種交通工具。作品是有意而為的一副形象的骨架,暗指當代城市暴力的犧牲品,它又是在博物館里展示滅絕物種的一種比喻。
“高盧人”
■作者Sophie Ernst
作者使用錄像探索歸屬、移居與文化相關性的主題。她的繪畫主題來自東西方的想象,她經常置身于令人吃驚的時尚之中。
“沒了”(漆、玻璃鋼)
■作者 艾未未
艾未未以他的藝術,靈巧機敏地在東方和西方社會的不同文化領域之間導航。他的藝術反映出社會的變遷,他試著讓觀眾了解傳統藝術價值如何質變和新的引用架構如何呈現,而這種架構本身就連著藝術,也無法忽略。
“花、鳥、蟲、魚——樹脂花盆、花”
■作者 盧昊
作品來自“游戲”觀念。這個“游戲”不局限于在鳥籠子里養鳥,不管它是否流行,它包含了在我們當代世界中所有可能“飛走”的東西——通過理性的支持而保存在某個地方。
“凈化室”(陶)
■作者 陳箴
作品圍繞人、自然和事物之間的關系,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和難以溝通。陳箴的作品是一種置身事外的冥想和對傷痛的醫治,他的作品還涉及建筑和世界水準的城市規劃。
“頂端”(布面油畫、丙烯)
■作者Ravikumar Kashi
作品反映了印度的城市媒體文化機器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后院”(雕塑裝置)
■作者Sudarshan Shetty
作品充滿活力兼有雙重性,一方面對人類關系的陰暗面看起來不協調的地方進行反諷;一方面又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
“5噸蘋果、石膏墻、推土機”(裝置)
■作者 顧德新
藝術家運用不同材料進行創作。最初,作品給人的印象是要展示一個童趣的未被污染的世界,但實際上它們是以自然的手法探討哲學和現實問題,并且以荒謬的手法分析當代中國的社會實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