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禁忌從變形開始
打破禁忌從變形開始
打破禁忌從變形開始
時間:2007-09-10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打破禁忌從變形開始
——訪上海劉海栗美術館館長張培成
夸張的臉部五官、舒展的女性人體、大紅大藍的色澤——這些元素非但向來不為國畫所有,而且也是國畫的大禁忌。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極少數的畫家開始嘗試將這些元素逐一融入傳統國畫中,于是,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在張培成“閑看五色”的藝術展上看到了這些別具一格的國畫作品。
一把大提琴靜靜地佇立在地面上,演奏它的人,略歪著腦袋,卡通造型、朦朧而唯美的色調,帶著些許畢加索式的乖張抽象,又不乏詩意的內斂含蓄——張培成對這幅作品很滿意,“國畫本身的境界就是寫意、瀟灑的,落筆隨意毫無顧忌,在完成它之后,心情也會非常愉快。”
如今,不少國畫家紛紛開始嘗試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記得第一次看到西洋畫時,那種視覺沖擊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你會發現那種引起感官刺激的元素都是國畫中的禁忌,但我實在忍不住去嘗試,于是,就從比較簡單的變形開始。”張培成指著早期獲得成功的“試驗品”——《閩南集市》說:“這幅畫里開始出現半個人,半個腦袋,農村姑娘們無不身著艷麗的棉襖。而大家也立刻就喜歡上了這樣的新國畫。”
而后由單個的人物到畫面結構,都逐一打破傳統,變形、放棄留白的豐滿畫面,透著洋味兒的國畫更具有了裝飾性。面對畫紙,手執畫筆,他成了“發明家”:“畫家的畫室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
但張培成忍不住指出:“這些創新的魅力之處是‘西為中用’,而一旦完全西化就失去價值了。這些年來我的公開作品都是不斷嘗試的新國畫,但私底下我仍舊堅持不斷地畫傳統國畫,拿了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更不能丟!”(張培成個人藝術展昨天在上海美術館舉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