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沙——藝術大漠中的探索者
戈沙——藝術大漠中的探索者
戈沙——藝術大漠中的探索者
時間:2007-09-10 00:00:00 來源:
名家
>戈沙——藝術大漠中的探索者
聞立鵬
提起戈沙,我總會聯(lián)想五十年前的往事--- 剛剛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禮堂中的一次難忘的演出,美干班(美院第一屆進修班性質的兩年制短訓班)同學在文藝晚會上演出了一個別致新穎的藝術造型節(jié)目。用化裝的形體與音樂伴奏。重現(xiàn)列賓《伙爾加纖夫》的畫面,桑介吾扮演口含煙斗的老漢。米瑛扮演大胡子,尹國良……一‘個個列賓筆下的人物造型,出現(xiàn)在舞臺上的畫面中,而最前面那英俊的小伙子,相貌、形體、姿態(tài)、服飾、化裝,活靈活現(xiàn),簡直就是畫面主人公,這個人物就是俄羅斯族同學戈沙。于是那個拉著纖繩,眼望前方的戈沙的形像,那伏爾加船夫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深沉歌聲長久地留在我的腦海里。
從此,戈沙和我們美干班的35名同學一起,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美術工作者,五十多年來,真正是作為一個個腳踏實地的纖夫,拉著中華藝術之舟,在藝術的長河中奮力前行。
在美干班時。俄文老師班達林克給我們每人取了一個俄文名字,戈沙的俄文名字本叫r 0 wA。1951年畢業(yè)后來到大西北,走遍了絲綢古路、戈壁沙灘,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他,決心一生與眷戀的戈壁沙漠結合在一起,于是改原中文名字孫慶林為戈沙。正是俄文名字的音譯。
后來,命運的安排,他來到了東北邊陲,白山黑水,雪原白樺。也曾占據了他的心,他把一片愛心都獻給了東北大地。可是,由于他歐洲人的面容,命運之神又把他推到了演藝圈,扮演各色“洋人”。(幾年中戈沙扮演了三十多個角色)于是這偶然的業(yè)余演員機遇使他有條件到許多許多外景地,特別是有機會又一次來到大西北-那第一個藝術戀人的懷抱。舊的記憶,新的感受,一起涌上心頭,大大地激發(fā)起他的藝術激情。他說:“在風嘯沙鳴中,我伴隨駝
鈴聲邀游了絲綢古道旁的古城廢墟;在大漠里,我看到了海市蜃樓的美景:在火焰山下,我體驗到火州的熱浪;在博斯騰湖畔,我感受到了風暴的可怕;在塔克拉瑪干的篝火旁,我聽到了古老的歌;在克孜爾的石窟里,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勝跡。”
像當年的伏爾加纖夫一樣,戈沙在藝術的大漠中深情默默,奮力前行,生活給了戈沙最豐富的靈感與激情。生活給戈沙最大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欲望,于是版畫、油畫的作品一幅幅、一件件自然地噴涌而出,雪山、大漠、傲松、岳樺、胡楊、駝隊,成為戈沙最常見的題材,成為他理想美的化身,也正是畫家自身心靈最鐘情的依托地,戈沙的心與他們融為一體了。
戈沙的藝術,常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帶來詩的意境。而我覺得其中最成功感人的是那些給人帶來崇高美的啟迪的作品。
在戈沙刀鋒筆下,山河的壯麗之美.駝隊的奮進搏擊,胡楊紅柳的生命抗爭,都傳達出一種崇高美的意韻.。“苦難是一所最好的大學”,戈沙對高爾基的話極有感觸。金色的童年在凄苦中度過,激情的青年時代又飽嘗政治風暴的艱澀,歲月熬人催人,也磨煉人的意志。錘煉人的思維。年齡的增長老化并沒有潑滅生命的活力,反而使畫家體驗了人生。更加成熟深沉,審美的層次更升華。
或許,在理淪上并非十分自覺,但創(chuàng)作實踐中戈沙的藝術審美理想已經走向了壯美與崇高的范疇,藝術已經向更深的精神層次追求,而藝術語言也自然地傾向更加概括、夸張,風格更趨沉雄大度。
戈沙說:“當我看到焦渴的胡楊在蒼穹下挺拔在沙丘上,在沙暴中堅定不移,我想到人們贊美它在風暴中一千年不死,死了一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爛是有道理的·我畫胡楊時想到的是人的品格。有的人不等風吹自己就倒了。可有的人死了幾千年,人們還在紀念他,想著他,這就是品格的力量。我從這里尋找到了心中的圖畫。”
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畫家正是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汲取了精神的品格啟示與營養(yǎng),又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語言技法去創(chuàng)造人化的自然。抒發(fā)自己升華后的胸臆。
《胡楊魂》之一,《深秋》等以扭曲不屈的樹干,紅色火焰一樣升騰的茂葉充分傳達出頑強的生命意志,不但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而且沁人心腑,可以給人以更深刻的精神內涵和崇高美的享受。畫家畫的是樹木,表現(xiàn)的是人,畫的是形體姿態(tài),表現(xiàn)的是人的精神與品格。
《古烽火臺》用最簡練的筆法,用強烈的形體,明暗的對比,表現(xiàn)了深沉的歷史滄桑感。歌頌了雄偉壯闊的河山。
《黃河之水天上來》以水天一色幾乎占滿畫面的大篇幅,顯示黃河―大自然的宏大氣勢;用剪影式的重色調組成駝隊,突破橫向的地平線,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人在大自然中艱辛奮進的自強不息,構思深刻,構圖新穎。
《岳樺的品格》表現(xiàn)生長于長白山雪線附近的一種白樺樹。由于嚴寒強風。生長條件惡劣,樹木形成扭曲掙扎的形狀,人們能夠從中得到一種壯美的藝術感悟。戈沙以粗獷老到的筆法,以粗細、大小、疏密、黑白、冷暖的對比,以自由豪放的心情,極好地表現(xiàn)了岳樺的品格,表現(xiàn)了戈沙的“心里的圖畫”。
戈沙多年來以版畫著稱,其實,早年戈沙就有很不錯的油畫根底,作于1955年的《青年時代自畫像》已經可以看出其功力之深度,而近年來的油畫創(chuàng)作實踐,說明他雖然長年在版畫語言領域里奔波,卻仍然“鄉(xiāng)音來改”,近年重操畫筆,回歸畫布,油畫語言仍然運用自如,《心語》《微微的夏河風》等畫更可看出其油畫功力的全面修養(yǎng)。
勤勤懇懇求索五十多年,戈沙是中華藝術之舟的纖夫。戈沙不愧為藝術大漠上駝隊中忠誠優(yōu)秀的一員。
(此文發(fā)表在2001年《中國油畫》第4期 聞立鵬我國著名油畫家、美術評論家,原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