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皮”國畫“變”中求生
“調皮”國畫“變”中求生
“調皮”國畫“變”中求生
今天,張培成首次個展“閑看五色”在上海美術館舉行,這是年近60歲的張培成第一次個展。采訪張培成,你感覺不到他藝術家或者劉海粟美術館館長的身份,言談間,他嚴謹的語匯更像是一位老師。
張培成說:“我在大學教了22年美術。”
大膽嘗試不同風格
張培成是學“浙派”水墨出身,但他真正打開眼界,是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國外畫冊、畫展進來時開始的。1982年美國哈默畫廊在北京展出其經典藏畫,張培成第一次接觸到畢加索、馬蒂斯的原作,最大的感嘆是“原來還可以這樣畫”。
擅長思考的張培成一下子打開了思路,藝術就在于個人憑借其對大自然獨特的認識和情感去創作。很快,張培成的國畫里就出現了半邊身體,甚至沒有頭的身體,在20多年前,如此畫法絕對超前,他不同風格的作品連續在1981年全國美展、1986年首屆海平線聯展和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中獲獎。
環境變了,國畫也應求變
80年代后期,張培成開始從民間藝術里汲取養分,將大俗的夸張顏色同中國文人畫相融合。但不久,張培成意識到當代中國畫光表現鄉土是不夠的。“現在的環境跟老祖宗那時不一樣了,國畫怎能不變?”于是張培成繼續進行個人審美的調整,大膽吸收西方野獸派和表現主義手法,直到最近一年,張培成仍在調整審美,其最新的水墨畫色彩又朝灰的方向發展,畫風更自由,往抽象又跨了一步。他說:“西方現代派大師受非洲木雕的影響,梵高的畫吸收了日本浮世繪風格,而我們,不管如何吸收和調整,最終標準必須是中國的、當代的。我們必須不斷調整,否則會被人吃掉的。”
開會時悄悄畫人物速寫
張培成是館長,當領導就意味著創作時間被大幅擠占,但他會利用時間。比如,在某些會議期間,他會悄悄拿支筆畫人物速寫。他說,一個藝術家在不同階段,隨著閱歷加深,速寫會很不一樣。他強調說,中國畫今天的低迷與不重視寫生有關。
“藝術家應該跟科學家一樣,好像牛頓,一個蘋果落下來,就能讓他想到什么。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換個角度經常會出現親切的陌生感。我的作品里有時會出現一個戴眼鏡的人,這在國畫里很少見,但我覺得很好玩。我常想,為什么畫人物一定要站著或坐著呢?我嘗試畫些躺著的人物,結果印刷的時候會被印倒了90度。還有,人物的臉上為什么一定要很清爽呢?弄塊黑的不也很有趣嗎?”
如此在藝術上的“調皮”和不斷的“審美調整”造就了今天的張培成,人生60歲第一次辦個展的他依然不忘畢加索的一段話:“我成功了,隨便畫什么人家都捧我,但我沒有厚顏無恥到把自己看作和提香這樣的大師一個級別,這一點是痛苦的,但我必須誠實。”張培成說,如今的畫壇,尤其當代藝術有些人的畫價賣得比齊白石還貴,但歷史是公正的,它自會把好東西留下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