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生存的關懷
生命與生存的關懷
生命與生存的關懷
時間:2007-09-08 00:00:00 來源:
名家
>生命與生存的關懷
——祁海峰的畫
易 英
一個人的藝術有一個發展的歷程,有的人初出茅廬就嶄露頭角,有的人如涓涓細水匯成大河,祁海峰更像是后者,但也有前者的因素。說有前者的因素是因為他起點很高,在早期作品中就有明顯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雖然幾經變化,但基本上一以貫之,始終保持著特有的話語標識。但是他的藝術歷程并不是單線的形式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豐富的變化。祁海鋒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他就學的那幾年正好是中國現代藝術運動最火熱的時候,浙江美院又處于現代藝術的前沿,在祁海鋒早期的作品中很能看出現代藝術運動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到現在還看得出來。在 80 年代,祁海鋒的畫就很有特點了,他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而是在再現中尋找自己的表現方式。
祁海鋒的畫有多種風格的影響,表現主義、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甚至還有古典的和波普的。但每一種風格都不是獨立地存在,綜合的形式通過題材表現出來,在他的畫中形式與題材形成一種特殊的關系。題材是客觀對象,題材的變化仿佛是祁海鋒生活的記錄,生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題材。但是他又不是被動地記錄題材,而把是生命的力量投射在對象上。藝術是表現對象內在的生命,這很適合祁海鋒的畫,內在的生命就是藝術家的主觀意志,意志又是通過形式來顯現的。祁海鋒對于鄉土題材應該是最有感受的,但他沒有追隨當時流行的鄉土現實主義畫風,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注釋了鄉村的經驗和認識。在 90 年代初,祁海鋒有好幾年生活工作在農村,對農村生活很了解,也很觸動,但他不是簡單地面對生活,他用藝術的尺度把握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用形式的力量與鄉土的精神相結合,達到主客觀的統一。他有意調動各種手段來表現精神的主題,如《山魂》、《飄》的超現實主義;《暖陽》的祭壇畫式的構圖,《銀色的夢》則似尼德蘭繪畫的風格,這些嘗試也是探索,他在尋找精神與精神的對應關系,也就是形式表現的力量與原始的生命力的結合。祁海鋒把這個時期的作品命名為“鄉土風情”系列,實際上他的目的不是表現風情,而是表現人的生存,表現那種堅忍頑強的力量。在這種表現中他也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其中,因此在鄉土的形象中不僅看到土地、農民和村落,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自我。他是用他的眼光來觀察,用他的方式來表達。
“鄉土風情”雖然描述的是農村,但卻是祁海鋒生活的記錄,“紅色涌動”更像用個人方式來表現和記錄集體經驗和歷史記憶。 90 年代有一個“紅色回潮”的時期,在歷史的大變動中,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尋求歷史定位,認同文化身份,是“紅色回潮”的重要動機。不過,“紅色回潮”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與都市文化和國際話語的密切聯系。祁海鋒的“紅色涌動”仍然是鄉土的,甚至在語言上也是傳統的,雖然是“現代的”傳統。像祁海鋒這樣的立足現實生活的紅色記憶在“紅色回潮”中是很少見的。他的“紅色涌動”把我們拉回到烽火歲月的太行山區和冀中平原,但不論是紅色的鄉土還是風情的鄉土,對他來說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對同一片土地的現實的觀察和歷史的記憶。祁海鋒的“紅色涌動”不是整理歷史的碎片也不是搬用歷史的符號,而是把親身的感受與歷史的認識相結合,用自己的語言方式來表達。在他的畫中沒有具體的事件,只有意象和象征,那些農民可能是現代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因為歷史本身就是他們創造的。沒有明確的能指而是模糊的空間,更像是紅色籠罩下的集體記憶。祁海鋒在這兒成功地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既區別了他自己原來的超現實的原始的鄉土,也區別了全球化話語的政治波普。我們在尋求文化認同的過程中,總是過多地關注文化符號,關注歷史的、傳統的和地域的既定樣式,祁海鋒的“紅色涌動”則是從現實向歷史展開,從個人經驗到集體記憶,創造了他自己的歷史表達方式。
祁海鋒的藝術歷程總是體現出一種矛盾,即純藝術的追求和現實的表現之間的矛盾,雖然在鄉土與紅色系列中他用形式改造了題材,也讓題材喚醒了形式,但他在本質上仍然是形式的,如果讓他自由地創作的話,他很可能會在純藝術的天地中漫游。這種可能性反映在他的一些“山水”作品中,他從來沒畫過抽象,這些作品就算他的抽象了,而且是一種表現的抽象。這些抽象就像他的風景寫生一樣,沒有往純形式方面發展,而是借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樣式。從抽象表現到傳統山水,仍是從文本到文本,雖然太行風景還有他個人經驗的因素。這也反映出祁海鋒的形式追求總是有文本的依托,尤其是現實的經驗不可能讓他在書齋畫室里凝思,從鄉土到紅色已使他“積重難返”,現實的題材的“文本”對他的影響,即使是潛意識的影響也遠遠大于他的純藝術或純形式的理想。在祁海鋒的“表現系列”中,最吸引人是國際題材,如阿富汗和伊拉克。抽象與圖像在畫中交錯并置,這在他以前的畫中是少有的,雖然題材從地域走向了都市與國際,但他那種表現的語言卻是從“山水”中錘煉出來的。更為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生存的主題與鄉土一脈相承,他仍然在表達一種個人的經驗與判斷,盡管不是那種直接的親身體驗。題材發生了轉換,但主題沒變,而且還以大寫的人表達了新的關懷。
不論是形式還是題材,祁海鋒都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豐富性,他把對藝術的追求與對生活的關懷融合在一起,只要生命不息,只要生活在繼續,他就會不停地讓他的藝術豐富下去。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世界美術》主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