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石鑒評 標準能幫什么忙
觀賞石鑒評 標準能幫什么忙
觀賞石鑒評 標準能幫什么忙
8月,中國觀賞石協會所制定的《觀賞石鑒評標準》將被呈報國土資源部,如果順利通過,一個飽受爭議的行業標準將就此成為事實——
按照中國觀賞石協會的時間表,《觀賞石鑒評標準》將在8月上報國土資源部,進入到審批程序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多年來爭論不休的觀賞石全國性行業標準出臺進入倒計時。由于觀賞石的特殊性與復雜性,這一標準可能不同于以往我們印象中的任何一部標準,那么,應該如何認識這樣一個標準呢?
這是怎樣一個標準
王紀民:觀賞石標準“易粗不宜細”。
在中國觀賞石協會制定《觀賞石鑒評標準》之前,中國寶玉石協會也曾制定過觀賞石標準,但是沒有最終施行。此外,像廣西、山東、廣東、浙江、寧夏等,也都有過各地的標準。2005年中國觀賞石協會成立后就承擔起了全國性標準的制定工作。
2006年3月,《觀賞石鑒評標準》討論稿制定完成,隨即在河北、甘肅、寧夏、安徽、廣西等地石展上進行試用,并在網上發布,廣泛征集意見。2006年年底,通過綜合匯總出臺了一個標準的送審稿,呈給國土資源部。
而在向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呈送的過程中,科技司認為,既然是標準,那就要強調科學化與規范化。然而,觀賞石雖有它的科學屬性,但主要特點還體現在文化上、藝術上與內涵上,標準應尊重觀賞石的這些屬性,不能用寶玉石、巖石礦物的標準與觀賞石標準類比。
另外,由于全國各地觀賞石成因不同,特色也不一樣,因此標準在科學性的前提下要采用“易粗不宜細”的原則,根據石種的不同靈活調整分值比例。例如,宿州的靈璧石評選,要強調造型與質地,成都的圖文畫面石評比要強調圖案與色彩……2007年在四川、寧夏與云南的三次鑒評活動中,《觀賞石鑒評標準》通過實踐在可操作性上趨于成熟。
從一定時期來看,觀賞石標準的基本格局應是在中觀協標準的版本框架下,各地制定更加細化的標準并統一在中觀協標準之下。目前一些觀賞石主要產地都在使用中觀賞石協會的標準。
夏華炳:標準是實踐出來的。
從古至今,觀賞石的標準一直在探索當中。此次中觀協制定的標準出來后爭論很大,有的認為可行,可操作,有的認為根本不科學,完全反對。我是公開支持這個標準的,為什么?
首先,觀賞石的欣賞、鑒評、估價、收藏等都離不開標準,雖然大家在標準制定的分歧比較大;其次,以中國觀賞石的標準為依據搞石評,總共前后進行過8次,我參加了其中4次,實踐證明,標準是可行的。
對于標準,我們不應只限于在理論上談論,也應在實踐中看看標準能不能發揮作用。在實驗標準過程中,往往邀請對標準持否定態度的業內專家參與評選過程,其中包括一些觀賞石界元老級人物。這些專家在參與了評選過程之后轉變了態度。他們認為,第一,賞石確實應該有標準,第二,標準在實踐中可行。
至于說目前這個標準與規范、科學意義的標準不夠吻合,以及靈活性掌握等問題,我想,鑒于觀賞石市場處于初級階段,在不根本改變現有標準性質的前提下,采取靈活性,一邊執行,一邊完善,也是比較務實的態度。
徐忠根:標準是參考,而不是依據。
在賞石界,無論是反對標準的,還是支持標準的,都已經做好迎接這個標準的準備——這個標準有它出來的條件。但是,石友對標準也要有正確的認識。
首先,一個民間組織通過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然后獲得主管部門通過,是否就可以成為行業標準?它是必須被執行,還是作為參考?從理論上說,應該還是作為參考更合適一些。
其次,幾年來,賞石界不斷傳出要使用標準的說法,但每一次都有很多爭議,這是因為標準是很嚴肅的事,而盡管各行業似乎都有標準,但藝術領域卻是一個例外。
所謂藝術審美,它的發生是主客觀碰撞的結果,而觀賞石又是天公之作,與標準化工業產品,例如一顆螺絲釘完全不同。所謂觀賞石標準,就是把科學標準作為藝術的衡量標準,而把美的東西用數字打分的方式來評估,這本身是不科學的。
比如,欣賞一幅畫,它是一個從意象變成美感的過程,而不是把繪畫元素加起來打分的過程。如果把賞石作為藝術的范圍,并要制定一個標準,那這個標準的制定群體中就要有藝術、美學大師的參與,如果僅是科技人員來制定這個標準,那么這標準是要打個大問號的。
標準能規范市場嗎
王紀民:對市場而言,標準是對癥下藥。
現在,一個收藏者拿到一塊石頭,往往漫天要價,無法成交。你問他開價的理由,他說自己的石頭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世界上什么東西不是獨一無二的呢?對于想買石頭的人來說,越來越高的石價,也讓他們不清楚這些石頭是否物有所值。眼下,觀賞石市場造假嚴重,靈璧石造假、畫面石造假、化石造假……什么石種都被動手,但卻沒有解決的辦法。觀賞石市場看似紅火,卻始終無法進入拍賣。沒有標準,沒有交易參考記錄,真偽莫辨,也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可以出示一個鑒定證書……拍賣怎么搞?解決的辦法就是制定標準。
再有,以前進行石頭評比主要是依靠評委專家的“眼學”,往往因為在鑒評過程中難以保證公正而引發質疑。一些評比甚至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我見過一些以“眼學”搞評比的場面,往往是誰的聲音大誰就說了算,一個“權威”在那里一指——這個金獎了,大家跟著附和就金獎了……相信這樣的鑒評不是大家所希望的。
夏華炳:標準推動觀賞石文化上臺階。
標準出臺的意義在于通過標準推動觀賞石文化上一個臺階。由于標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解決了觀賞石等級高低的評價問題,這種影響體現到觀賞石鑒賞與鑒評的一系列環節當中。在標準出臺之前,每個人心中都有標準,但不能形成統一認識,觀賞石市場沒有標準,沒有行規,沒有監督,甚至沒有執照,只管吹得天花亂墜,隨意喊價,買的人因此吃虧,有的不敢出價,嚴重影響了收藏。
以前在標準不到位的時候,全國各地的石評往往是評委撤離之后才敢公布評選結果,為什么?就是怕石友們來找。石友找來之后,評委也解釋不清楚。但有了標準,評選的過程更能產生接近于科學公正的結果,而評選之后評委也并不撤離,而是等著石友們來提出質疑,然后用標準為石友解釋。一般玩石頭的人與專家之間差距比較大,但是通過標準,他們就可以形成清晰的價值認識體系。
徐忠根:觀賞石之“亂”,源不在標準缺失。
觀賞石標準的出臺,強調了一些可把握的因素,它至少可以讓不懂觀賞石的人能夠懂一點,對玩石水平有一定提高,這算是一個進步。另外,標準的出臺會引導人們向精品方向靠攏,而在某些場合,當大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標準的存在多少也會起到參考作用。
但是,觀賞石之“亂”,并不是因為沒有標準。目前的觀賞石界,從上到下普遍浮躁,真正市場中的活躍力量也不是在觀賞石領域有造詣的人,而是逐利者。賞石領域本來是文化領域,但市場化已經讓文化變了味兒。在眾多石展、石評的背后,起推動作用的往往是個人的目的,因此不一定會請真正的專家來當評委,賞石市場的話語權也并不握在真正的專家手里,此為“亂”之源。實際上,只要評委品行端正,不用標準,用民主集中制就可以把評比做得很好,一些石展也是這樣評的,而即使有了標準,那還要依據經驗,標準也只是一個參考。
標準能推動收藏嗎
王紀民:從鑒定到評估,標準作用越來越大。
標準對于市場,既體現在明確管理、程序等方面,也體現在對觀賞石的鑒評上。鑒評這兩個字,鑒定是基礎,也就是確定分類,解決真與假的問題。一塊觀賞石,它的石種分類是什么,圖案成因是什么,是天然還是人為,拋光拋到什么程度,切底切到什么程度……通過鑒定可以得出結論,然后出一張鑒定證書。這個證書隨著石頭走,可以放心轉讓、收藏。有了證書,觀賞石市場會完全不同。在解決了鑒定問題之后,下面的問題就是依據標準對于觀賞石進行評估,有一個基本的價值認定。可以說,標準既有科學引導與文化普及的意義,將賞石收藏方向引向科學賞石,同時又確立起規范,為觀賞石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夏華炳:標準相當于權威專家估價。
賞石、收藏有個性的因素,也有個人的偏愛,但不管是偏愛哪一種,石頭的好壞也都有等級標準,等級標準高的,升值空間也更大。標準的出臺實際上是為觀賞石大眾服務的,作為普通收藏者,他們希望買到精品、絕品,至少是在同類石種中是比較好的,那么沒有標準,怎么判斷?作為專家,其實并不希望有標準,因為一旦標準普及了,更多的人掌握了觀賞石的規律,自己買石頭也就不好買了。一個收藏者如果可以掌握觀賞石的標準,他能夠從中得到的好處不言而喻。從形式上看,用文字描述的標準收藏者容易掌握,它有益于引導公眾收藏,而使用標準,就相當于收藏者請到一個權威專家為石頭估價。
徐忠根:用“眼學”與“心學”超越標準。
觀賞石標準在某些場合,對某些群體確實有用,但是標準與收藏之間沒有特殊的因果關系,收藏的過程也不是標準來決定的。健康的觀賞石收藏是一個以喜愛為主的過程,無論行業有無標準,收藏者的心中也都自有標準,所以他會越玩越覺得有味道。一個不懂石頭的人可能會通過參照標準提高認識,但作為收藏者,如果要用標準去買石頭,那結果肯定面目全非。何況一般實力的收藏者如果用標準指導收藏一定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能夠符合標準的石頭他已經玩不起了,根本用不了這個標準。因此對于收藏者來說,一定是主靠眼力,次靠標準,并且懂得用好的“眼學”和“心學”去超越標準,這才是收藏所要達到的境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