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進行時的水墨創作——王 林
現在進行時的水墨創作——王 林
現在進行時的水墨創作——王 林
時間:2007-09-07 00:00:00 來源:
名家
>現在進行時的水墨創作——王 林
——關于王天德近作的闡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王天德無疑是執著于水墨創作并卓有成就的藝術家。水墨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不是一種傳統媒材,而是能夠承荷當代文化意識、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材料。眾所周知,水墨藝術從傳統到當代的轉換對任何一位中國藝術家而言,都意味著極大的難度和挑戰。許多人望而卻步,有些人淺嘗輒止,這里需要持續的勇力,更需要藝術的智慧。
王天德的自信源于他的水墨功底,他書畫兼長,是從傳統筆墨系統中走出來的藝術家,對這種特殊媒材的熟悉和敏感使他能夠在當代藝術形態中對水墨運用自如。這種自由無礙的創作狀態體現在他這些年來一系列的作品之中。
此次赴加拿大展出的作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在溫哥華“藝術空間”畫廊舉辦的個展《香火》,另一部分是參加在多倫多舉辦的“藝術崛起”中國當代藝術展的作品《天德制衣廠多倫多分廠》。兩部分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延續他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覽的創作思路,就是用焚燒的方式展現水墨書寫的魅力。這是崇拜與顛覆的悖反與結合:香火之于中國是朝拜的祭物,而焚燒則意味著對最為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顛覆。而王天德的巧思在于:焚燒同時又是一種顯露,通過焚燒上層的白綢或皮紙讓底層的書法得以呈現給觀眾。這種上下透漏的關系是對書法意蘊的當代言說,是對深邃、神秘的東方美學的形象體現。
不同的是在個展《香火》之中,王天德將墻面陳列的作品變成為裝置。他在一排三米多長的展架中,凹進一座類似神龕的空間,堆上沙子,焚點香火,讓參觀者亦可上香參予。另一個重要的改變是在中國傳統豎寫的書法條幅之中加上橫寫的英文句子,兩種書寫方式的沖突使作品在英語文化圈中的展出更具針對性,突現出藝術家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國際交流的創作意愿。為了使作品更具有可讀性,王天德還增添了焚燒過的山水畫,畫面和書法的結合不僅可以把中國書畫的親密關系傳達給觀者,而且水墨的藝術魅力在若隱若現、虛虛實實的材料處理中也表達得更加完美。
如果說《香火》是王天德從架上藝術到裝置藝術的推進,那么,《天德制衣廠多倫多分廠》則是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的結合。這件作品產生于作者對中國和美國、歐盟關于紡織品配額的爭論。王天德熟悉的江浙一帶,有不少紡織品出口的加工廠。據某媒體報道,如果歐美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有一家工廠算下來今年下半年只剩一件襯衣可以加工。藝術家用“天德制衣廠”的名義,在現場布置5臺縫紉機和正在加工的工人,其中四臺由工人來操作,一臺提供給觀眾體驗練習,而正在加工和已經加工的衣服則是藝術家用香火焚燒過的絲綢材料的書法創作。在這里,藝術家非常機智地把自己的創作思路和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聯系起來。被香火焚燒的衣服似乎在發出無聲的抗議,和停止轉動的縫紉機以及孤獨勞動的工人一起,構成了真實的藝術和藝術的真實。
王天德喜歡把他的藝術和數碼時代聯系起來,說他的藝術形式如同在網絡中點擊和打開。王天德常常以自己的方式點擊當代文化問題,用獨特的智慧打開水墨藝術的可能性。其實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同步性,因為這一點,王天德的創作屬于正在發生的今天。正象be going to既屬于現在進行時態,又有“將要進行”的含義一樣,王天德的水墨藝術也是從現在指向未來——以藝術崛起的方式中國水墨與世界共享的未來。
2005年月10月18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