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鄭勝天
序——鄭勝天
序——鄭勝天
「Yishu」是中文「藝術」的拼音寫法。大約五年以前,加拿大卑詩大學的林蔭庭教授和我一起苦思冥想,要給即將誕生的一份評論當代華人藝術的英文雜志取個合適的名字,最后選擇了這個詞。啟發我們的是康奈爾大學哈山教授與上屆文件展策展人恩威佐在1994年創辦的非洲當代藝術學刊《Nka》。「Nka」來自西非的依博語。據已故非洲文化專家恩旺吾的解釋:英文的「Art」原指與自然相對的人為技能;「Nka」則完全不包含技能這個層面,而更著重于世代繼承的傳統內涵。同樣,「Art」也不能等同于漢語中的「藝術」。既然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就決定單取其音,也算給英文世界引入一個新的外來語吧。
《Yishu》在臺灣典藏雜志社,尤其是簡秀枝社長的熱情支持下,一晃眼已經出版了四年。因為是英文刊物,這份學刊的編輯部起初就設在溫哥華。也正是在這個山明水秀的城市里,我有機會認識了李丹霓和劉澎夫婦。他們兩位并肩協力,幾年來成功地經營著一間畫廊,在本地相當引人注目。對中國文化和當代藝術的共同興趣使我們聚到了一起。今年夏天,應老朋友,溫哥華當代亞洲藝術國際中心主任卜漢克之邀,我們結伴去他建在雷雨灣的棚舍度假。在遍布牡蠣的沙灘上,在寂靜的夜晚篝火旁,設立一個介紹當代華人藝術多功能空間的的想法漸漸成形,并且決定稱為Yishu Space。我們期望這個空間繼續和擴展《Yishu》所包含的理念與目標,是不言而喻的。
王天德是Yishu Space向北美觀眾介紹的第一位中國藝術家。這與其說是巧合,倒不妨看做必然。王天德的創作也很令人產生字義上的困惑。他的學養使人們習慣把他劃入水墨畫家的范疇。「水墨畫」在英語中通常譯為「Ink Painting」或「Wash Painting」。有人還用過日文的譯音「Sumi-e」,但并不流行。王天德從1994年的《水墨菜單》開始,已經跨越出了水墨畫的傳統形式。近年的作品如《數碼》系列,就根本不再執筆用墨,而是用香煙在皮紙或絲絹上燒出若隱若現,似真似假的文字印跡。用范迪安教授的話來說:「他將水墨語言變為水墨方式」。「方式」是一個語焉不詳,但可包羅萬象的詞彚。而「水」和「墨」這兩個非常具體實在的漢字,在這里就完全失去了字面的含義,代表的是一種抽象精神,引伸出無限的文化歷史蘊藏。這次王天德來加拿大訪問包括兩個項目。在Yishu Space的個展《香火》展出的是他的《中國服裝》系列和《數碼》系列的最新作品。這些看來優美纖柔的掛幅或衣物,輕如蟬翼,而內在的張力噴薄欲出,反映出了深刻的變異和沖突。在今年多倫多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特別展覽《藝術崛起》中,他將創作一件新作「上海天德制衣廠多倫多分廠」。這件集水墨、設計、攝影、裝置與表演于一爐的現場制作,是他計劃中一系列巡回展覽的開場白。正當「中國崛起」一說方興未艾,國際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王天德在西方大都會的中心布置出一個微型的制衣車間,雇傭當地勞工,來縫制他設計的中國服裝。不僅顯示了藝術家詼諧機智的一面;更將他多年來的藝術實踐放到了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現實框架之中。我們能見證藝術家創作的這一超越,自然也感到十分興奮和榮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