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灌水”王小松行為藝術
“非灌水”王小松行為藝術
“非灌水”王小松行為藝術
時間:2007-09-06 00:00:00 來源:
資訊
>“非灌水”王小松行為藝術
緊急通告
本月六日下午四時將有重大行為藝術在上海市中心的蘇州河上發生,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允許在蘇州河上為藝術事件封鎖航道三小時。
河段位置:西藏路橋至烏鎮路橋河段
藝術家:王小松
策劃人:陳子勁
日期:2007年9月6日
時間:下午15:00-17:00
詢問電話:021-63815758 63815768
“非灌水”王小松行為藝術
“灌水”是一種時新的網絡用語,指的是不斷的在網絡上發表有意義或者無意義的各種言論。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如今我們的現實環境和文化環境就如同那被污染的蘇州河,當水在遭到嚴重污染時,它的反噬之力我們又如何抵擋?也許更多的人看到的是水污染后帶來的物質損失:治理污染的巨額費用、因污染而帶來的身體損害、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等等……那么精神的呢?蘇州河詩意的時代過去了,那種詩意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成為了犧牲品。如今我們文化的河流被太多的物質與精神的污水占領,“灌水”泛濫,混水凝滯一片。那么,我們反思一下,上海還需要“蘇州河”嗎?當河水變的翠綠發臭,流動停滯不前,先前的花樣年華時代已經隨著垃圾淤泥沉入水底腐爛,那么我們就要這樣無條件接受由蘇州河的污濁淪落為代表的灌水時代嗎?
在我們感嘆如今社會無法產生詩人的時候,我們自己可曾明白這是一種自食其果。我們正處在極度自私的時代中,人們變的短淺,任何事情似乎只要眼前就夠了,我們不為未來著想,粗糙地對待任何事物,結果是未來還沒到來,眼前已經變的一團糟糕。如同不顧一切的排污一樣,物質腐化的背后帶來的就是“灌水”的泛濫,蘇州河已經快成為混雜文化的代表了,污染的河水有時候是比沙漠還要可怕的東西。
如今該是向這個非理性灌水時代告別的時候了,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但是作為精神領域的先鋒--現代藝術家有必要向大眾宣布這個“告別”,用一種驚世駭俗來將“不知不覺”的人群驚醒。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