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玲:為漸行漸遠黎苗文化“留影”的女子
胡亞玲:為漸行漸遠黎苗文化“留影”的女子
胡亞玲:為漸行漸遠黎苗文化“留影”的女子
時間:2007-09-05 00:00:00 來源:
名家
>胡亞玲:為漸行漸遠黎苗文化“留影”的女子
 |
被稱做海南黎族“敦煌壁畫”生命崇拜的女性胸部紋身、有母系社會烙印的黎族未婚女子與心上人談情說愛的“隆閨”、被沉重金銀耳墜拉裂的黎族婦女大耳垂……這些瀕臨消失的海南原住民黎族的百姓生活畫面,八月下旬驚顯于一個名為《胡亞玲海南黎族苗族風情攝影圖片展》。展出僅僅五天,有不少關注黎苗文化的人們,甚至黎苗族的同胞,反反復復走進海南書畫院并不太大的展廳。
“這個展覽關于黎苗族風情記錄之全,超過了此地的博物館。”海南師范大學一位教授對記者說。
與通常的攝影展不同,深深打動參觀者的,不是美侖美奐的民族題材攝影藝術畫面,而是六百四十幅不裁切、不調色的原創照片,細膩地記錄下的黎苗族風情原生態。
一組組透著依依不舍之情的專題,其實是非常精準的田野調查式人類學記錄。女攝影師用鏡頭,追蹤著漸行漸遠歷史腳步,為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文化“留影”。這是一個焦灼的、傷感的故事。
依山傍水而建黎族金字頂船型屋村寨,民居、谷倉、獨木棺;刀耕火種、狩獵、抓魚、釀酒、黎族男子“三件寶”;有三千年歷史,體現黎族審美情趣和族群標志的紋身;影響了整個中國紡織業的黎錦紡織印染工藝;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見血封喉“樹皮布”制作工藝;被人文學者稱為人類史活化石的鉆木取火燒陶技藝;世世代代傳承的黎族石頭圖騰崇拜及占卜術;步行迎新,舉村送葬等等。
五十歲的女攝影師胡亞玲,是海口市工人文化宮的一名干部,并非攝影科班出身,因為愛好端起相機也不過十多年。記者兩度采訪快人快語的胡亞玲,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來不及了!”
一九九八年,因為一本雜志關于黎族專題的邀約,她有緣走進了黎村苗寨:“當時想,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哪個民族的風情記錄都不能少。有機會記錄海南黎族苗族,就一定要盡力。”
她說:“十年來,我拍過的人物,許多已經八十多歲,有些已經走了;我拍過的村莊,許多已經改變了原生態的模樣。這就是為什么,我一個女子,拼了命一趟趟進山,自費去拍攝數百個黎苗村寨,結交那許多黎苗族的好朋友。”
“經過十年一萬多張照片的拍攝,我為黎苗文化原生態的漸漸消失越來越焦灼,舉辦這個展覽是希望能夠喚起更多的人,對這兩個民族文化保存的關注。越民族的越世界,民族自身的文化消失了,心靈還如何生存?!更遑論走向世界?!”
“胡姐,我真是服了你了,這樣的畫面你也拍得到?!”記者在展覽現場所見,一位在城市工作多年的黎族大漢,被胡亞玲對他的民族追蹤記錄的深度震撼,“你這個女子,就是和我們黎族有緣。”
不少人曾在黎苗族工作過的人們,在現場與胡討論一些風俗的細節;為胡亞玲的精神感動,許多人在留言冊上寫下鼓勵的文字。
胡告訴記者,她最看中一位省級老領導的留言:“變尋常為藝術,化瞬間為永恒。”
“我就是滄海一粟,不過想為社會做一點事。”胡亞玲一再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