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性藝術”能否承載大眾味?
“強迫性藝術”能否承載大眾味?
“強迫性藝術”能否承載大眾味?
時間:2007-09-05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強迫性藝術”能否承載大眾味?
 |
——再談城市雕塑標記生存與文化內涵
城市雕塑并非一個陌生概念,其折射城市風貌和濃縮人文精神的意義也被世人熟知。但當上海承辦的2010年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基點,城市雕塑就應被賦予更深層次的含義和高度,如何在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同時凸顯上海的標記,如何將凝固的城雕躍動而且服務于上海,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去解答。
1 城市名片根基植于 何處高速變化怎樣留下烙印
近幾年,城市雕塑已被市民稱為“強迫性藝術”,走過路過不得不看,而城市之間建筑雷同性也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常年在外求學的劉楠就有這樣的感慨:“走到哪都是高樓大廈,樓宇之間的差異很小,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穿梭常常會讓我產生到底在哪生活的錯覺?!笨赡苷f到北京,故宮、長城是文化古都的代名詞。深圳、廣州則更多被人聯想到是數碼電子的產業鏈。那么,上海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東方明珠還是新天地?當然,這些都是上海城市建筑的獨有標記,但這些新興或翻新的城市建筑,伴隨著城市變化發展的同時也難以留下深刻文化內涵的烙印。在此,我們無需急于為這座城市尋找代言人,但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建設中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一員,倒不妨可以作為一張個性名片去展示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城市雕塑往往被稱為“用青銅和石頭寫成的編年史”。它承載著歷史也體現了當下的人文精神。在外灘陳毅市長的雕塑前,正在健身間隙休息的王玲娣阿姨這樣說道:“其實看到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建筑,作為上海人自然為城市發展感到驕傲,但對我們老一輩而言,老上海的點點滴滴才是最值得紀念的。比如陳毅老市長的雕像,放在外灘這群老建筑中讓我們感到很有親切感,想想解放前老雕塑還有很多,有的在戰亂中被摧毀了,有的在‘文革’中被破壞了,政府應該想辦法把它們重建起來。”城市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老建筑的放棄和新建筑的建立,那么城市雕塑到底該以怎樣的姿態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環境下“生存”呢?
2 城市雕塑缺位現象明顯 新老皆可只求搭配環境
對于城雕的設計和擺放,在復旦大學藝術系就讀的張弛同學這樣說道:“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在老城區,可以多一些具象的雕塑,比如有紀念意義的名人雕像等等。而在新興城區,放一些和周邊的環境相契合也具有很好裝飾性的抽象藝術就很不錯。當然太超前或太平庸的東西,引不起人們的共鳴就不適合了。畢竟城市雕塑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必須反映這個城市在某一歷史階段的城市風貌。我覺得近20年來上海在新一輪的城市建設中城雕的缺位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外企工作的小楊也有著同樣的感慨:“在浦東工作生活的我因為接觸西洋化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更欣賞抽象雕塑所帶來的視覺震撼。藝術不是生產出來的,而是應該有靈魂、能帶來感動的作品。我們應該留點空間給那些有想法的藝術家。當然,前提是要和周邊環境、人文氣息等相結合。比如在浦東陸家嘴附近或是一些高檔新型社區中就可以擺放更多吸引年輕人的藝術感更強的抽象雕塑?!鄙虾J且蛔嘣某鞘校鞣N文化在此迸發交流,在城市雕塑的設計和擺放上也應該區分對待。比如在虹口區四川路附近,匯聚著大量的名人故居,在那我們除了看到很多保留的老建筑外,在多倫路上更是發現了很多老藝術家們的“身影”。
3 未來城雕將迎世博開幕 作品生命肩負永久之愛
在即將到來的2010年世博會,我們要向世界展示怎樣一張有個性、有內涵的城市名片。無論它是具象或是抽象,是人物紀念抑或裝飾環境,只要能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四周相契合就是好的城雕作品。城市雕塑家們賦予其作品生命的同時更肩負著人們對其能否產生永久之愛,或給人以回味,或給人以感動。我們當代的藝術家們也有責任有義務向大眾傳遞正確的藝術觀念,而不僅僅為了奪人眼球而創作雕塑作品。現在,上海的城市規劃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設計師去創作,千座城雕的征選,也讓我們普通的百姓可以參與其中,為世博雕塑集思廣益,說不定明日城市中的某一角就會融入你的一份成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